词语 | 拼音 | 注音 | 意思解释 |
---|---|---|---|
石鼈 | shí biē | 1.盛石下沉水底以系浮桥的大木箱。 《晋书·成都王颖传》:“进军屯 河 南,阻 清水 为垒,造浮桥以通 河 北,以大木函盛石,沉之以繫桥,名曰石鳖。” | |
饮鼈 | yǐn biē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县 人 卜子 妻之市,买鳖以归,过 潁水,以为渴也,因纵而饮之,遂亡其鳖。”后以“饮鳖”谓愚昧无知而坏事。唐 黄滔《谢试官启》:“徒以献豕辞 辽,賫花躬 魏,税驾而旋同饮鳖,操弧而果异丽龟。” | |
鼋鼈 | yuán biē | 鳖类。 | |
鱼鼈 | yú biē | 1.亦作“鱼鱉”。鱼和鳖。 | |
紫鼈 | zǐ biē | 草名。又名紫蕨。初生时茎紫色,似鳖脚,故名。见《尔雅·释草》。南朝 梁 沉约《郊居赋》:“其陆卉则紫鳖緑葹,天著山韭。” | |
蛇跌鼈 | shé diē biē | 传说由蛇变成的鳖。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述异·蛇跌鳖》:“世传蛇跌鳖,性最毒,食之能杀人。买鳖时,须以绳穿其尾,倒掛两时许试之,如蛇也,则顿復原形矣。” | |
窄鼈鼈 | zhǎi biē biē | 狭小;狭窄。 | |
臑鼈 | nào biē | 见“臑鱉”。 | |
胹鼈 | ér biē | 同“臑3鱉”。菜肴名。《楚辞·招魂》:“胹鳖炮羔,有柘浆些。”王逸 注:“胹,一作臑。” | |
朱鼈 | zhū biē | 传说中的一种赤色的鳖,能吐珠,又称珠鳖。 | |
番木鼈 | fān mù biē | 植物名。马钱子的别称。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番木鳖》:“番木鳖生 回回国,今西土 卭州 诸处皆有之。蔓生,夏开黄花,七八月结实如栝楼,生青熟赤,亦如木鳖。” | |
寒鼈 | hán biē | 一种鳖肴。 三国 魏 曹植《名都篇》:“膾鲤臇胎鰕,寒鳖炙熊蹯。”寒,一本作“炮”。 | |
鼈甲 | biē jiǎ | 1.鳖的背壳。 可制中药。《新唐书·地理志七上》:“广州 南海郡,中都督府。土贡:银、藤簟、竹席、荔支、鼊皮、鳖甲。”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一·鳖》﹝修治﹞引《别录》:“鳖甲生 丹阳 池泽,采无时。” | |
鼈珠 | biē zhū | 《吕氏春秋·本味》:“醴水 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陈奇猷 校释:“皮有珠文。”《山海经·东山经》引作“﹝珠蟞鱼﹞六足,有珠”。后因谓鳖足有珠。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二·真珠》﹝集解﹞引 陆佃 曰:“龙珠在頷,蛇珠在口,鱼珠在眼,鮫珠在皮,鼇珠在足,蚌珠在腹。”按, | |
鼈裙 | biē qún | 亦作“鱉裙”。 鳖甲四周的软肉。是一种佳肴。宋 洪迈《夷坚丁志·王从事妻》:“忆亡妻在时,最能饌此,每治鱉裙,去黑皮必尽,切臠方正。”清 李渔《闲情偶寄·饮馔·肉食》:“新粟米炊鱼子饭,嫩籚笋煮鱉裙羹。”清 曹寅《栗花歌》:“天花银盘充庖厨,漫山鱉裙鸭脚庸材耳。” | |
鼈臛 | biē huò | 鳖肉羹。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羹臛法》:“作鳖臛法;鳖具完全煮,去甲藏,羊肉一斤、葱三升、豉五合、粳米半合、薑五两、木兰一寸、酒一升,煮鳖、盐苦酒、口调其味也。”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其太夫人喜鳖臛。” | |
鼈臑 | biē nào | 指三角锥体。 《九章算术·商功》:“斜解立方,得两壍堵。斜解壍堵,其一为阳马,一为鳖臑。阳马居二,鳖臑居一,不易之率也。合两鳖臑三而一,验之以棊,其形露矣。”刘徽 注:“此术臑者,背节也,或曰半阳马,其形有似鳖肘,故以名云。中破阳马,得两鳖臑,鳖臑之起数,数同而实据半,故 | |
鼈燥 | biē zào | 亦作“鱉燥”。 见“鳖懆”。 | |
鼈泠 | biē líng | 见“鳖灵”。 | |
鼈拗 | biē niù | 亦作“鱉拗”。犹别扭。意见不相投。鳖,用同“彆”。《水浒传》第十四回:“倘或路上与小人鱉拗起来,杨志 如何敢和他争执得?” | |
蠵鼊 | xī bì | 即蠵龟。 | |
鼊屿 | bì yǔ | 海岛名。{句黽}鼊屿的省称。 | |
鸡黍期 | jī shǔ qī | 同“鸡黍约”。唐 高适《赠别王七十管记》诗:“款曲鸡黍期,酸辛别离袂。” | |
鸡黍约 | jī shǔ yuē | 东汉 范式 在他乡与其至友 张劭 约定,两年后当赴 劭 家相会。劭 归告其母,请届时设酒食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劭 谓 式 信士,必不乖违。至其日,式 果至。二人对饮,尽欢而别。事见《后汉书·独行传·范式》。后以“鸡黍约”为友谊深长、聚会守信之典。唐 唐彦 | |
燔黍擘豚 | fán shǔ bò tún | 见“燔黍捭豚”。 | |
钜黍 | jù shǔ | 即距来。良弓名。 | |
穈黍 | mén shǔ | 穈加工而成的粮食。 | |
距黍 | jù shǔ | 强弓名。 | |
角黍 | jiǎo shǔ | 食品名。即粽子。以箬叶或芦苇叶等裹米蒸煮使熟。状如三角,古用粘黍,故称。 | |
鸡黍 | jī shǔ | 1.亦作“鷄黍”。 指饷客的饭菜。语本《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北史·卢道虔传》:“﹝卢道虔﹞为尚书同僚於草屋之下设鸡黍之膳,谈者以为高。”宋司马光《招鲜于子骏范尧夫》诗:“轩车能朅来,鸡黍足充馁。”明徐复祚《红梨记·初会》:“鸡黍惭无,深媿居停。”清方 | |
禾黍 | hé shǔ | 1.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 2.《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仿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以“禾黍”为悲悯故国破败或胜地废圮之典。 | |
稻黍 | dào shǔ | 稻和黍。 | |
蝉鸣黍 | chán míng shǔ | 蝉鸣时成熟的黍子。 | |
秫黍 | shú shǔ | 高粱。 | |
蜀黍 | shǔ shǔ | 一种高粱。一年生草本植物。秆高叶阔﹐夏月开花﹐实赤褐色﹐为谷类之一。 | |
抟黍 | tuán shǔ | 1.黄莺的别名。 2.捏饭成团。 3.指捏成的饭团。 | |
鹜角黍 | wù jiǎo shǔ | 粽子名。 | |
香黍 | xiāng shǔ | 指粽子。 | |
玉蜀黍 | yù shǔ shǔ | 即玉米,是一种高杆谷类禾草(Zea mays),通常穗大,穗上生谷粒。在美洲已长期栽培。 即玉米,是一种高杆谷类禾草(Zea mays),通常穗大,穗上生谷粒。在美洲已长期栽培 | |
铢黍 | zhū shǔ | 一铢一黍。比喻微小之物。 | |
作黍 | zuò shǔ | 做黍米饭。语出《论语.微子》:“杀鸡为黍而食之。”后以“作黍”为备家常饭诚意待客之谦称。 | |
黍稷情 | shǔ jì qíng | 指亡国的感慨。语本《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 |
黍穟 | shǔ suì | 见“黍穗”。 | |
黍酏 | shǔ yǐ | 黍米煮成的粥。 | |
黍米 | shǔ mǐ | 1.黍子碾成的米。 2.指糯米。 | |
黍子 | shǔ zǐ | 黍的子实。通称黄米。 一年生草本植物( Panicum miliaceum ),叶子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叫黄米,煮熟后有黏性。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 |
黍豚 | shǔ tún | 黍子和小猪。古代庶人秋天行荐礼时所进献的祭品。语本《礼记.王制》:“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韭以卵,麦以鱼,黍以豚,稻以雁。” | |
黍米酒 | shǔ mǐ jiǔ | 用黍米酿制的酒。 | |
黍醴 | shǔ lǐ | 以黍米酿制的酒。 | |
黍秫 | shǔ shú | 黍和秫。子实都具黏性,可酿酒。 | |
黍稷 | shǔ jì | ㄕㄨˇ ㄐㄧˋ | 1.黍和稷。为古代主要农作物。亦泛指五谷。 2.《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后因以“黍稷”为感叹古今兴亡之典。 |
黍累 | shǔ lèi | 见“黍絫”。 | |
黍穰 | shǔ ráng | 黍秆。 | |
黍酒 | shǔ jiǔ | 1.见“黍米酒”。 2.犹觚酒。《吕氏春秋.权勋》:“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阳谷操黍酒而进之。”陈奇猷校释引朱骏声曰:“黍﹐假借为觚。”一说﹐“黍”指受酒三升的酒器。高诱注:“酒器受三升曰黍。” | |
黍秸 | shǔ jiē | 黍的茎秆。 | |
黍粽 | shǔ zòng | 黍米棕子。 | |
黍民 | shǔ mín | 指蚊蚋。 | |
黍饭 | shǔ fàn | 黍米煮成的饭。 | |
黍尺 | shǔ chǐ | 古代用黍百粒排列起来,取其长度作为一尺的标准,叫做“黍尺”。横排的称“横黍尺”,纵排的称“纵黍尺”。旧制营造尺就是纵黍尺。横黍尺一尺等于纵黍尺八寸一分。泛指较小的度量单位。 | |
黍觞 | shǔ shāng | 指黍醴。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13-2024 风锐辞海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