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拼音 | 注音 | 意思解释 |
---|---|---|---|
黳玉 | yī yù | 黑色的玉。 | |
黳黑 | yī hēi | 须发浓黑貌。 | |
披毛索黶 | pī máo suǒ yǎn | 同“披毛求疵”。 黶,黑痣。晋 葛洪《抱朴子·接疏》:“明者举大略细,不忮不求,故能取威定功,成天平地,岂肯称薪而爨,数粒乃炊,并瑕弃璧,披毛索黶哉!” | |
黶子 | yǎn zǐ | 黑痣。《史记·高祖本纪》“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唐 张守节 正义:“许 北人呼为‘黶子’,吴 楚 谓之‘誌’。誌,记也。” | |
老鼋 | lǎo yuán | 鼋的俗称。 | |
蛟鼋 | jiāo yuán | 蛟龙与大鳖。泛指水族。 | |
尝鼋 | cháng yuán |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后或以“尝鼋”比喻只了解局部。 | |
玄鼋 | xuán yuán | 蜥蜴。 | |
鱼鼋 | yú yuán | 泛指鳞介水族。 | |
鼋鱓 | yuán tuó | 同“黿鼉”。 《史记·太史公自序》:“少康 之子,实宾 南海,文身断髮,黿鱓与处。” | |
鼋漦 | yuán chí | 古代传说神龙的唾液化为玄鼋,玄鼋爬进周厉王后宫,童妾遭之而孕,后生褒姒。见《史记.周本纪》。后世因用“鼋漦”比喻祸国的女子。 | |
鼋臛 | yuán huò | 鼋羹。泛指美食。 | |
鼋鼎 | yuán dǐng | 春秋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以享诸大夫。子公(公子宋)入﹐先动食指,公闻而弗与。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事见《左传.宣公四年》﹑《史记.郑世家》。后用以为典。 | |
鼋鳝 | yuán shàn | 同“鼋鼍”。 | |
鼋鳖 | yuán biē | 鳖类。 | |
鼋梁 | yuán liáng | 《竹书纪年》卷下:“穆王三十七年,伐楚,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叱鼋鼍以为梁。”后因以“鼋梁”借指帝王的行驾。 | |
鼋桥 | yuán qiáo | 即鼋梁。 | |
阳鼌 | yáng zhāo | 1.亦作“阳朝”。 2.鼌﹐通“朝”。日出之后。 | |
鼌采 | zhāo cǎi | 美玉名。 | |
鼄罗 | zhū luó | 蜘蛛网。 | |
踞鼃食蛤 | jù wā shí há | 《淮南子.道应训》载,秦始皇时博士卢敖,游于北海,在蒙谷山上,见一人逃匿于碑阴,踞坐龟壳而食蛤蜊。卢敖见后,自我介绍周行四极,唯北阴未窥,欲与他交朋友而同游历。这人听后,露齿而笑,说宇宙间大得很呢,你才游了一小块,就说穷观,还差得远呢!“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 | |
轼怒鼃 | shì nù wā | 同“軾蛙”。晋 葛洪《抱朴子·君道》:“軾怒鼃以劝勇,避螳螂以励武。” | |
轼鼃 | shì wā | 亦作“軾蛙”。据 汉 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记载,越王 勾践 将伐 吴,出,见怒蛙,勾践 俯凭车前横木为敬。从者问其故,勾践 说:“吾意者,今鼃虫无知之物,见敌而有怒气,故为之軾。”军士听后,勇气大振,“莫不怀心乐死”。后因以“軾鼃”为激励士卒锐气之典。 | |
沈灶生鼃 | shěn zào shēng wā | 见“沈竈産鼃”。 | |
阐鼃 | chǎn wā | 宽舒和缓。 | |
怒鼃 | nù wā | 见“怒蛙”。 | |
井鼃 | jǐng wā | 见“井蛙”。 | |
局鼃 | jú wā | 指井底之蛙。因局促于井底,故名。 | |
鼃声 | wā shēng | 非雅正的或淫邪的乐曲。鼃,通“哇”。 | |
鼃蠙衣 | wā bīn yī | 青苔。《庄子.至乐》:“得水土之际,则为蛙蠙之衣。”成玄英疏:“青苔也。在水中若张绵,俗谓之虾蟆衣也。”一说指车前草。见郭象注。亦作“蝇蠙衣”。 | |
鼃咬 | wā yǎo | 1.亦作“?咬”。 2.非雅正的或淫邪的乐曲。鼃,通“哇”。 | |
鼃吹 | wā chuī | 吹嘘。 | |
鸣鼍 | míng tuó | 1.鼍鼓的响声。 2.敲击鼍鼓。 3.鼍鼓。 | |
蛮鼍 | mán tuó | 南方少数民族的鼍鼓。 | |
灵鼍 | líng tuó | 即鼍龙。一种与鳄鱼相似的动物﹐皮可鞔鼓。因借指鼓。 | |
蛟鼍 | jiāo tuó | 指水中凶猛的鳄类动物。 | |
江鼍 | jiāng tuó | 即***。皮可张鼓。 | |
鼋鼍 | yuán tuó | 大鳖和猪婆龙。 | |
鼍皷 | tuó gǔ | 见“鼉鼓”。 | |
鼍龙 | tuó lóng | 即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鼍龙》。 | |
鼍鸣 | tuó míng | 鼍叫。 | |
鼍矶 | tuó jī | 砚石名。因产于山东蓬莱海中鼍矶岛,故名。 | |
鼍更 | tuó gēng | 指更鼓声。因鼍夜鸣与更鼓相应,故名。亦指战鼓声。 | |
鼍风鱼 | tuó fēng yú | 传说中的鼍类动物。 | |
鼍吟 | tuó yín | 鼍鸣叫。古人听鼍叫以占雨。 | |
鼍梁 | tuó liáng | 即鼋梁。 | |
鼍声 | tuó shēng | 鼍鸣声。为有雨的预兆。 | |
金鼇玉蝀 | jīn áo yù dōng | 亦作“金鰲玉栋”。桥名。在 北京市 北海 和 中海 之间。东西向。东西两端立两坊,西坊题“金鼇”,东坊题“玉蝀”。原名 金海桥、御河桥。清 杨米人《都门竹枝词》之六:“金鰲玉栋 画图开,猎猎风声捲地回。”柳亚子《展礼先考遗像有作》诗:“金鼇玉蝀 万荷花,北海 中山 景物赊。” | |
六鼇 | liù áo | 亦作“六鰲”。 神话中负载五仙山的六只大龟。相传 渤海 之东,有一深壑,中有 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 五山,乃仙圣所居之地。然五山皆浮于海,常随潮波上下往还。“帝恐流於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 禺彊 使巨鼇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 龙伯 | |
金鼇 | jīn áo | 1.神话中海中金色巨龟。唐 王建《宫词》之一:“蓬莱 正殿压金鼇,红日初生碧海涛。”宋 柳永《巫山一段云》词:“几回山脚弄云涛,彷彿见金鼇。”一说,巨鳖。见《楚辞·天问》“鼇戴山抃,何以安之”汉 王逸 注。 | |
架鼇 | jià áo | 犹言占鳌头。喻应试得中。宋 曾巩《回人谢馆职启》:“较雕龙之丽藻,利架鼇之秘局。” | |
鼇甲 | áo jiǎ | 犹鼎甲。状元、榜眼、探花的合称。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二·壬辰会元》:“二 林 皆 福建 之 福州 人,二 吴 皆 直隶 之 苏州 人,同姓、同郡、同单名,前则同入鼇甲,后则同拜郎署。” | |
鼇洲 | áo zhōu | 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唐 黄滔《秋色赋》:“上澄鹊汉以清浅,东莹 鼇洲 而渺瀰。”唐 皎然《杂兴》诗之二:“鹤驾何冥冥,鼇洲 去浩浩。” | |
鼇抃 | áo biàn | 《楚辞·天问》:“鼇戴山抃,何以安之?”后以“鼇抃”形容欢欣鼓舞。 唐 司空图《解县新城碑》:“虽代积峥嶸,而声稜悠久,沧溟鼇抃,日观可危。”宋 柳永《倾杯乐》词:“盈万井,山呼鼇抃。”宋 陆游《瑞庆节贺表》:“虹流电绕,适当圣作之辰;鼇抃嵩呼,共效寿祺之祝。” | |
鼇足 | áo zú | 1.传说中 女娲 用作天柱的大龟四足。 《淮南子·览冥训》:“於是 女媧 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鼇足以立四极。”高诱 注:“鼇,大龟。天废顿以鼇足柱之。”晋 成公绥《天地赋》:“断鼇足而续毁,鍊玉石而补缺。”唐 黄滔《融结为河岳赋》:“岂非断乎鼇足之时,剖彼鸡黄之日,二仪各立以交泰,一 | |
鼇署 | áo shǔ | 指翰林学士院。 宋 宋祁《寒食假中作》诗:“鼇署侍臣贪出沐,珉糜珠馅愧颁宣。”宋 陆游《真珠帘》词:“镜里新霜空自悯,问几时,鸞臺鼇署。” | |
鼇背 | áo bèi | 借指大海。 | |
鼇柱 | áo zhù | 传说中指天柱。宋 吴莱《观孙太古周天二十八宿星君像图》诗:“大圜杳何极,鼇柱屹不顷。”王闿运《贵州布政司使王君墓志铭》:“龙渊始化,鼇柱忽移。”参见“鼇足”。 | |
鼇山 | áo shān | 1.堆成巨鳌形状的灯山。宋 杨万里《和陈蹇叔郎中乙巳上元晴和》:“买灯莫费 东坡 纸,今岁鼇山不入宫。”宋 周密《乾淳岁时记·元夕》:“元夕二鼓,上乘小輦,幸 宣德门 观鼇山。擎輦者皆倒行,以便观赏。山灯凡数千百种。”《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不如去一处看,那里也抓缚着一座鰲 | |
鼇丘 | áo qiū | 海上仙山。唐 王勃《拜南郊颂》序:“负鼇丘而峻壁,据黿壑而深沟。”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13-2024 风锐辞海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