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拼音 | 注音 | 意思解释 |
---|---|---|---|
榛荆 | zhēn jīng | 犹荆棘。形容荒芜。 | |
荆冠 | jīng guān | 用荆条编制的帽子。传说耶稣在被钉上十字架前,兵丁曾编棘冕,冠其首,戏称之为“犹太人的王”。 | |
荆关 | jīng guān | 1.柴门。 2.荆门山。泛指险要之地。 3.五代画家荆浩﹑关仝师徒以擅画山水齐名,故并称“荆关”。 | |
荆凡 | jīng fán | 西周时代的荆国(楚国)和凡国。荆国初建于今湖北省西部荆山一带;凡国故址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南。《庄子.田子方》:“楚王与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夫凡之亡不足以丧吾存﹐则楚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观之﹐则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陆德明释文引 | |
荆鸡 | jīng jī | 1.即越鸡。体型较小的鸡。 2.比喻矮小。 | |
荆宝 | jīng bǎo | 即和氏璧。亦用以喻美好资质。 | |
荆梓 | jīng zǐ | 荆地所产的梓木,质地优良,因用以喻优异人才。 | |
荆笄 | jīng jī | 用荆枝制成的发簪。借指贫妇。 | |
荆革 | jīng gé | 荆条皮鞭。鞭笞用的刑具。 | |
荆子 | jīng zǐ | 荆条。指刑杖。 | |
荆钗 | jīng chāi | 1.荆枝制作的髻钗。古代贫家妇女常用之。 2.借指贫家妇女。 3.指《荆钗记》。元柯丹丘作。现今流传者多为明人改本。写宋王十朋与妻钱玉莲双双拒绝权贵威逼,夫妻忠贞相爱的故事。 | |
荆钗记 | jīng chāi jì | 南戏剧本。作者不详。清代有元人柯丹丘作一说。今存本为明人改本。叙钱玉莲拒绝富豪孙汝权的求婚,宁嫁以荆钗为聘的穷书生王十朋。王中状元后,因拒绝赘为丞相女婿,被派往潮阳。孙汝权伪造休书,玉莲投江自杀遇救。后经种种曲折,夫妻团圆。近代许多剧种有此剧目。 | |
荆褐 | jīng hè | 颜色名。 | |
荆花 | jīng huā | 1.即紫荆花。观赏植物,春天开花,花紫红色,布满全枝,连成一片,烂漫如朝霞。 2.比喻兄弟昆仲同枝并茂。 | |
荆高 | jīng gāo | 荆轲和高渐离的并称。后泛指任侠行义的人。 | |
荆公 | jīng gōng | 对宋王安石的尊称。安石曾被封为荆国公。 | |
荆妇 | jīng fù | 对人称己妻的谦词。 | |
荆楚 | jīng chǔ | 1.荆为楚之旧号,略当古荆州地区,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2.木名。古时用为刑杖。 | |
荆棘剌 | jīng jí là | 1.亦作“荆棘列”。亦作“荆棘律”。 2.“紧急里”三个字的谐音。元曲中常用来形容惊慌﹑紧张。 | |
荆州乐 | jīng zhōu lè | 乐府杂曲歌辞名。 | |
荆扉 | jīng fēi | 柴门。 | |
荆樲 | jīng èr | 犹荆棘。 | |
荆歌 | jīng gē | 1.楚歌。指楚狂接舆之歌。见《论语.微子》。 2.指荆轲之歌。见《史记.刺客列传》。 | |
荆尸 | jīng shī | 春秋时楚军阵法名。 | |
荆玉 | jīng yù | 1.荆山之玉。即和氏璧。 2.喻美质贤才。 | |
荆榛 | jīng zhēn | 1.亦作“荆蓁”。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芜情景。 2.谓没入荒野,指逝世。 3.比喻艰危,困难。 4.比喻恶人。 5.芥蒂;不快。 | |
荆文璧 | jīng wén bì | 即和氏璧。宝玉名。 | |
荆阮 | jīng ruǎn | 传说中的古九塞之一。 | |
荆株 | jīng zhū | 指兄弟。 | |
荆篮 | jīng lán | 用荆条编成的篮筐。 | |
荆朴 | jīng piáo | 鞭笞,杖击。 | |
荆璞 | jīng pú | 1.指楚人卞和从荆山得的未经雕琢的璞玉。 2.比喻具有美好资质的人才。 | |
荆三棱 | jīng sān léng | 草名。亦称三棱草。多生沼泽地。茎柔韧可织物或造纸,块茎富含淀粉,可酿酒。中医学上以干燥块茎入药,主治症瘕积聚等症。 | |
荆芥 | jīng jiè | ㄐㄧㄥ ㄐㄧㄝ ˋ |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高二尺左右,叶对生,线形,全边,初生可食;夏日开白色略带淡红的唇形小花。茎叶可入药,能祛风散瘀,破结消肿。有姜芥﹑假苏﹑鼠蓂等异名。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假苏》。 一年生草本植物( Nepeta cataria ),茎高二尺左右,叶对生羽状分裂,裂片披针形,开淡红色的唇形小花 |
荆牛 | jīng niú | 《太平御览》卷九百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桓冲镇江陵,正会夕,当烹牛。牛忽孰视帐下都督甚久,目中泣下。都督呪之曰:‘汝能向我跪者,当启活也。’牛应声而拜,众甚异之。都督复谓曰:‘汝若须活,遍拜众人者直往。’牛涕殒如雨,遂拜不止。值冲醉,不得启,遂杀牛。”后用以喻乞怜仍难 | |
荆请 | jīng qǐng | 负荆请罪。 | |
荆蓝 | jīng lán | 1.荆山﹑蓝田山的并称。荆山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西部,相传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得玉璞于此山;蓝田山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境内,出产闻名古今中外的蓝田玉。 2.指美玉﹐用以比喻优异人才。 | |
荆蛮 | jīng mán | 古代中原人对楚越或南人的称呼。 | |
荆蓁 | jīng zhēn | 见“荆榛”。 | |
荆魏 | jīng wèi | 战国时楚国与魏国的并称。 | |
荆舒 | jīng shū | 1.亦作“荆荼”。 2.指春秋时的楚国和舒国。舒在今安徽省庐江县境内,时为楚之与国,故连称。 | |
荆杞 | jīng qǐ | 1.指荆棘和枸杞,皆野生灌木,带钩刺,每视为恶木。因亦用以形容蓁莽荒秽﹑残破萧条的景象。 2.喻奸臣。 | |
荆聂 | jīng niè | 荆轲和聂政的并称。战国时著名刺客,后亦以谓仗义行侠者。 | |
荆刘拜杀 | jīng liú bài shā | 元明间流行的《荆钗记》、《刘知远》(即《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个南戏剧目的合称。 | |
荆妻 | jīng qī | 对人称己妻的谦词。 | |
荆翼 | jīng yì | 楚国和晋国。楚本称荆;翼乃晋之别称。亦指原晋楚之地。 | |
荆楛 | jīng kǔ | 荆﹑楛皆木,材质粗窳,用以比喻粗劣之物。 | |
荆杨 | jīng yáng | 荆州和扬州。亦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 |
荆条 | jīng tiáo | 荆的枝条,性柔韧,可编制筐篮、篱笆等。 | |
荆山 | jīng shān | 1.山名。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西部。漳水发源于此。山有抱玉岩,传为楚人卞和得璞处。 2.山名。在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南。相传禹铸鼎于此。 3.山名。在今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相传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此。亦名覆釜山。 4.山名。在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南。 | |
荆文王 | jīng wén wáng | 楚文王。如:荆文王恐其害己也。——《韩非子.五蠹》。 | |
荆室 | jīng shì | 1.用荆条搭建的屋舍。借指穷苦人家。 2.犹荆妇。称己妻的谦词。 | |
荆卿 | jīng qīng | 1.即荆轲。 2.指行险之人。 | |
荆人 | jīng rén | 1.楚人,南人。 2.对人称己妻的谦词。 | |
茗荈 | míng chuǎn | 泛指茶。 | |
岕荈 | jiè chuǎn | 即岕茶。 | |
瀹荈 | yuè chuǎn | 煮茶。 | |
荊棘 | jīng jí | ㄐㄧㄥ ㄐㄧˊ | "荆棘是一种植物,它原来是指两种植物:荆和棘。棘与荆在野外常混生,因此就产生“荆棘”。荆:荆条,无刺;棘,酸枣,有刺。两者常丛生为丛莽。也泛指丛生于山野间的带棘小灌木。荆棘丛生最易阻塞道路,又借喻作艰险处境或者纷乱局面,成语“披荆斩棘”和“荆天棘地”由此引申而来。 |
芝荋 | zhī ér | 见“芝栭”。 | |
風行草靡 | fēng xíng cǎo mí | 比喻强大的势力能制服一切。 《南齐书·高帝纪上》:“麾旆所临,风行草靡,神筭所指,龙举云属。”亦作“风驰草靡”。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13-2024 风锐辞海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