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拼音 | 注音 | 意思解释 |
---|---|---|---|
十二牧 | shí èr mù | 1.传说中舜时十二州的长官。 2.泛指古代地方长官。 | |
十二辰 | shí èr chén | 1.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 | |
十里红楼 | shí lǐ hóng lóu | 指富贵人家聚居之所。 | |
十二公 | shí èr gōng | 指《春秋》所载鲁国的十二个国君,即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 | |
十二衢 | shí èr qú | 《文选.张衡》:“徒观其城郭之制,则旁开三门,参涂夷庭,方轨十二,街衢相经。”李善注:“方,言九轨之涂,凡有十二也。”本指古代长安城内通往十二门的十二条大道,后泛指城市中众多街道。 | |
十恶 | shí è | 中国封建王朝规定的不可赦免的十种重大罪名。 即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始于北齐,隋代修改后规定在法律中,沿用至清代。 | |
十钱主簿 | shí qián zhǔ bù | 后魏 宗室 拓跋庆智 的绰号。 | |
十乱 | shí luàn | 1.《书.泰誓》:“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孔传:“我治理之臣虽少而心德同。”孔颖达疏:“《释诂》云:乱,治也。”十人,指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文母(一说指文王之后大姒,一说指武王之妻邑姜)。后因以“十乱”指上述十个辅佐周武王治 | |
十六国 | shí liù guó | 历史时期名。西晋末年,各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北方先后建立割据政权。从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到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为止,一百三十五年间在北方黄河流域和今四川地区建立的割据政权,计有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等十 | |
十二筒 | shí èr tǒng | 十二种竹制的律管。筒,竹管。 | |
十七勇士 | shí qī yǒng shì | 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的十七名突击队员。见“强渡大渡河”。 | |
十二支 | shí èr zhī | 1.亦作“十二枝”。《礼记.月令》“其日甲乙”汉蔡邕章句:“大挠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枝﹐枝干相配以成六旬。”后因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 2.佛家语。即十二因缘。参阅宋法云《翻译名义集.十二支》 | |
十六字令 | shí liù zì lìng | 词牌名。又名《归字谣》﹑《苍梧谣》。因全词为十六字,故名。单调,三平韵。 | |
十色 | shí sè | 十色指金色、白色、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及黑色。 | |
十二门 | shí èr mén | 古代京城四面各有三座城门,总计有十二门。 | |
十殿 | shí diàn | 佛教谓主管地狱的十王所居的宫殿。 | |
十三科 | shí sān kē | 1.宋元明时中医分科。宋代分大方脉﹑小方脉﹑风﹑眼﹑疮肿兼折疡﹑产﹑口齿兼咽喉﹑针兼灸﹑金镞兼书禁十三科;元代分大方脉﹑小方脉﹑杂医﹑风﹑产﹑眼﹑口齿﹑咽喉﹑正骨﹑金疮肿﹑针灸﹑祝由﹑禁十三科;明代则分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接骨﹑伤寒﹑咽喉﹑金镞﹑按摩 | |
十使 | shí shǐ | 佛教以贪﹑瞋﹑痴﹑慢﹑疑为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为五利使,统称“十使”,又称十大惑或十根本烦恼。 | |
十客 | shí kè | 1.指南朝陈后主的亲信江总、孔范等十人。 | |
十二戟 | shí èr jǐ | 古时官府大宅门外例有执戟的卫兵,左右各六名,因以十二戟借指守门卫士。 | |
十二 | shí èr | 1.十分之二。 2.特指税率或利率十分之二。 3.形容数量多或程度深。 | |
十家连坐 | shí jiā lián zuò | 旧时的一项统治办法。以十家为一组,一家犯法,其余九家如不检举,就同罪。 | |
十姊妹 | shí zǐ mèi | 1.古渤海国异姓妇人结成的集体。 2.鸟名。 3.植物名。蔷薇科。每蓓十花或七花,故又称七姊妹。 | |
十二辰虫 | shí èr chén chóng | 即十二时虫。 | |
十六相 | shí liù xiāng | 即十六族。 | |
十三家 | shí sān jiā | 1. | |
十款 | shí kuǎn | 见“十款天条”。 | |
十二辰属 | shí èr chén shǔ | 即十二相属。 | |
十二虫 | shí èr chóng | 指配以十二支来记人的生年的十二种动物。 | |
十直日 | shí zhí rì | 指一月中规定禁止执行死刑﹑屠宰﹑渔钓的十天。此法始于唐律。 | |
十人馔 | shí rén zhuàn | 《南史.刘穆之传》:“﹝穆之﹞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未尝独餐。”本指招待十个客人的饭食,后用以指主人待客的丰盛酒宴。 | |
十地 | shí dì | 梵语Da?abhūmi的意译。或译为“十住”。佛家谓菩萨修行所经历的十个境界。大乘菩萨十地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另有三乘共十地,四乘十地,真言十地等,名目各有不同。 | |
十二指肠 | shí èr zhǐ cháng | 小肠最上端的肠段。是胃与肠管的交接处。相当于十二指宽,故名。 连接胃的一段小肠,有十二个横排着的指头那么长,上面有胰管和胆总管共同开口的十二指肠乳头 | |
十箭 | shí jiàn | 唐 时 西突厥 分其国为十部,每部命一人统辖,赐箭一支,号为十箭。亦称“十设”、“十姓部落”。 | |
十魔 | shí mó | 佛教语。谓扰乱身心、障碍正道、损害慧命的十种邪恶之事。即蕴魔、烦恼魔、业魔、心魔、死魔、天魔、善根魔、三昧魔、善知识魔及菩提法智魔。 | |
十九 | shí jiǔ | 十分之九。谓绝大多数。 | |
十殿阎王 | shí diàn yán wáng | 中国佛教所传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即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诸王各居一殿,故称。此说始于唐末,后道教也沿用之。亦省称“十王”。 | |
十二客 | shí èr kè | 宋张敏叔对十二种名花的谑称。 | |
十愆 | shí qiān | 十种罪愆。详“三风十愆”。 | |
十二经 | shí èr jīng | 1.指《春秋》。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称。一说,指六经,六纬,或《易》上﹑下经加十翼。 2.指儒家的十二部经书。唐文宗时在国子学立石,刻《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二经。参阅清 | |
十二相属 | shí èr xiāng zhǔ | 古代以十二种动物配十二支,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后以为人生在某年即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丑年生的肖牛等,称为“十二相属”,又称“十二生肖”。 | |
十九路军 | shí jiǔ lù jūn | 国民党军队。总指挥蒋光鼐,副总指挥兼军长蔡延锴。1930年冬和1931年在江西与中国工农红军作战。1932年“一.二八事变”在上海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随后,被调到福建进攻中国工农红军。其领导人鉴于民族危机严重,内战没有出路,于1933年11月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势力,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 | |
十二肖 | shí èr xiāo | 1.亦称“十二生肖”。 2.即十二相属。 | |
十六烷值 | shí liù wán zhí | 表示柴油发火性能的指标。将试样柴油与由十六烷(其十六烷值规定为100)和α-甲基萘(其十六烷值规定为0)配制的标准燃料进行对比试验,当试样柴油与某一配制标准燃料发火性能数据一致时,该标准燃料中十六烷的体积百分率,即为试样柴油的十六烷值。 | |
十日欢 | shí rì huān | 见“十日饮”。 | |
十二分 | shí èr fēn | 形容程度极深。比用“十分”的语气更强。 形容程度极深感到十二分的满意 | |
十经童子 | shí jīng tóng zǐ | 南朝 宋 周续之 十二岁时通五经五纬,被称为“十经童子”。 | |
十指 | shí zhǐ | 1.十个手指。《荀子·强国》:“拔戟加乎首,则十指不辞断。”唐 元稹《苦乐相倚曲》诗:“古来苦乐之相倚,近於掌上之十指。” | |
十二辰堆 | shí èr chén duī | 古代设在衙门和驿站前用以报时的时辰台。 | |
十字架 | shí zì jià | 基督教的主要标志,象征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死亡以救赎人类。代表基督本身和基督教信仰。十字架原为古代处死刑的一种刑具。基督教认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故用作标志。在西方文学中,一般也用十字架比喻苦难。 | |
十六院 | shí liù yuàn | 隋炀帝于西苑所筑的十六宫院。 | |
十足 | shí zú | ㄕㄧˊ ㄗㄨˊ | 1.成色纯。 2.形容达到非常充足的程度。 3.副词。足足,整整。 |
十六楼 | shí liù lóu | 明初南京十四处官伎住的楼与南市﹑北市两楼的合称。 | |
十族 | shí zú | 明 燕王 朱棣 夺取 建文帝 政权后,命 方孝孺 起草即位诏书。 | |
十六才子 | shí liù cái zǐ | 古史相传高阳氏有才子八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合称“十六才子”。见《左传.文公十八年》。后用为称颂皇帝的辅佐大臣之典。 | |
十二晩峰 | shí èr wǎn fēng | 指夕照中的巫山十二峰。 | |
十九信条 | shí jiǔ xìn tiáo | 指1911年(宣统三年)11月清政府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武昌起义爆发,清朝贵族为保持其垂亡的封建皇朝,玩弄立宪骗局,宣布实行责任内阁制,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皇室经费听由国会决议,皇帝权限和皇室大典由宪法规定,但仍规定皇位世袭,不受侵犯。 | |
十二章 | shí èr zhāng | 古代天子之服绘绣的十二种图像。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称上六章;裳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称下六章。 | |
十七史 | shí qī shǐ | 《旧唐书.经籍志》乙部正史类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后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共十三史。宋人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遂有“十七史”之称。参阅《宋史.艺文志 | |
十教 | shí jiào | 古人指十种伦理关系的教化。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13-2024 风锐辞海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