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拼音 | 注音 | 意思解释 |
---|---|---|---|
風裏楊花 | fēng lǐ yáng huā | 风中的杨花飘忽不定。比喻事情或事物变化无定准。元 刘唐卿《降桑椹》第二折:“嘆母亲这病,恰便似风里杨花,水上幻泡。”明 陈秋碧《北粉蝶儿·闺情》曲:“悠扬不定,犹如风里杨花。”《金瓶梅词话》第七二回:“你就是那风里杨花,滚上滚下,如今又兴起 如意儿 贼歪剌骨来了。” | |
風槎 | fēng chá | 风筝。 《福建省海澄县志·岁时》:“是月也,放纸鷂曰风槎,夜繫灯而纵之,明彻星河。” | |
風概 | fēng gài | 1.犹节操。《宋书·蔡兴宗传》:“兴宗 幼立风概,家行尤谨,奉宗姑,事寡嫂,养孤兄子,有闻於世。”清 黄宗羲《曹氏家录续略序》:“余在 浯溪 四年,钦其风概,肥遯之士盖庶几焉。” | |
風棹 | fēng zhào | 风中行驶的船。 南朝 梁 慧皎《高僧传·神异下·杯度》:“﹝ 杯度 ﹞至 孟津河,浮木杯於水,凭之度 河,无假风棹,轻疾如飞。”唐 元稹《泛江玩月十二韵》:“饮荒情烂熳,风棹乐峥摐。” | |
風梭 | fēng suō | ||
風條 | fēng tiáo | 1.传说中的草名。 《山海经·中山经》:“有草焉,其状如蓍,赤叶,而本丛生,名曰风条,可以为簳。”一本作“夙条”。 | |
風柯 | fēng kē | ||
風枝 | fēng zhī | 1.喻父母死亡,不得奉养。北周 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慟甚风枝,悲深霜露。”参见“风树”。 | |
風爐 | fēng lú | 1.一种小型的炉子。 古代多用于煮茶烫酒等。唐 陆羽《茶经·器》:“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一本作“风罏”。唐 岑参《晚过磐石寺礼郑和尚》诗:“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风炉。”宋 陆游《同何元立蔡肩吾至东丁院汲泉煮茶》诗之二:“旋置风炉清樾下,它年奇事记三人。”《红楼梦》第三八 | |
風雨燈 | fēng yǔ dēng | 即风灯。 鲁迅《彷徨·弟兄》:“但他接着又看见伙计提着风雨灯,灯光中照出后面跟着的皮鞋,上面的微明里是一个高大的人。”克非《春潮急》三四:“老远便看见桌上放的一盏风雨灯,和灶洞里燃着的火焰。”参见“风灯”。 | |
風煙 | fēng yān | 1.风与烟;风与尘。南朝 齐 谢朓《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诗》:“风烟四时犯,霜雨朝夜沐。”南朝 梁 吴均《与朱元思书》:“风烟俱浄,天山共色。”唐 寒山《诗》之二九七:“昨来攀葛上,半路困风烟。径窄衣难进,苔黏履不全。” | |
風風火火 | fēng fēng huǒ huǒ | 1.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 《解放军文艺》1975年第10期:“姚云朗 风风火火地进来,摘下大皮帽子,满头冒着腾腾的热气。”叶文玲《雪飘除夕》:“外室的门开了,果然是风风火火的 小葛。” | |
風扇 | fēng shàn | ㄈㄥ ㄕㄢˋ | 1.谓风操播扬。晋 陆机《孔子赞》:“孔子 叡圣,配天弘道。风扇玄流,思探神宝。” |
風斾 | fēng pèi | 见“风旆”。 | |
風燭殘年 | fēng zhú cán nián | ㄈㄥ ㄓㄨˊ ㄘㄢˊ ㄋㄧㄢˊ | 比喻临近死亡的晚年。《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再説设或生个不肖之子,慢讲得济,只这风烛残年,没的倒得眼泪倒回去,望肚子里流。”《荡寇志》第七六回:“贤侄,但愿天下可怜见,着你日后出头为国家出身大汗。老夫风烛残年,倘不能亲见,九泉下也兀自欢喜。”丁玲《记游桃花坪》:“她的 |
風情 | fēng qíng | 1.丰采,神情。《晋书·庾亮传》:“元帝 为镇东时,闻其名,辟西曹掾。及引见,风情都雅,过於所望,甚器重之。”《南史·齐衡阳元王钧传》:“衡阳王 飘飘有凌云气,其风情素韵,弥足可怀。”清 钮琇《觚賸·雪遘》:“才华丰艳,而风情瀟洒。”郁达夫《东梓关》:“﹝ 文朴 ﹞在这深夜的沉寂 | |
風雷性 | fēng léi xìng | 同“风火性”。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现如今两国吞併,使不的风雷性。” | |
風性 | fēng xìng | 作风性格。 《后汉书·符融传》:“膺 风性高简,每见 融,輒絶它宾客,听其言论。”明 鹿善继《认真草·请谥揭》:“伏念职祖,仪质端凝,风性峻洁。” | |
風平波息 | fēng píng bō xī | 没有风浪。 比喻平静无事。《四游记·祖师复下凡间救苦》:“武当山 祖师大显威灵,逢难救难,遇危救危,四海风平波息,民感神恩。” | |
風波平地 | fēng bō píng dì | 比喻突然发生了事故或变化。 明 许三阶《节侠记·开宗》:“因辐輳旧日姻盟,潜归去,风波平地,夫妇各飘零。” | |
風汛 | fēng xùn | 风声;消息。《西游记》第三十回:“却莫要现出原嘴脸来,露出马脚,走了风汛,就不斯文了。”《西游记》第八六回:“行者 道:‘师父莫只管叫名字,面前有人,怕走了风汛。’” | |
風流才子 | fēng liú cái zǐ | 风度潇洒、才学出众的人。 唐 元稹《莺莺传》:“所善 杨巨源 好属词,因为赋《崔娘》诗一絶云:‘清润 潘郎 玉不如,中庭蕙草雪消初。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 萧娘 一纸书。’”唐 刘得仁《题从伯舍人道正里南园》诗:“风流才子调,好尚古人心。”《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生得眉目清新 | |
風壺 | fēng hú | 见“风胡子”。 | |
風言影語 | fēng yán yǐng yǔ | 捕风捉影的话语。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致赵秋舲书》:“猥以春来 王粲 之不归,讹传海外 东坡 之已死,风言影语,莫识来因,一介鯫生,何忌何惜!” | |
風影 | fēng yǐng | 1.随风晃动的物影。南朝 陈后主《自君之出矣》诗之一:“思君若风影,来去不曾停。”唐 杨续《安德山池宴集》诗:“花蝶辞风影,苹藻含春流。”清 纳兰性德《花叶杯》词:“谁在小红亭,玉釵敲竹乍闻声,风影略分明。” | |
風雨如晦 | fēng yǔ rú huì | 1.《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后用“风雨如晦”比喻于恶劣环境中而不改变气节操守。唐 李德裕《唐故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刘公神道碑铭》:“遇物而 涇 渭 自分,立诚而风雨如晦。”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四节:“至其末造,朝政昏浊,国事日非,而党錮之流 | |
風光好 | fēng guāng hǎo | 1.词牌名。宋 陶穀 使 南唐,自恃为上国使者,辞色毅然不可犯。韩熙载 乃命妓 秦弱兰 佯为驿卒女,穀 与相昵,并作《风光好》词赠之。后 穀 于 后主 席上辞色如前,乃命 弱兰 歌此词,穀 即日窘归。见 宋 郑文宝《南唐近事》。参阅 宋 沉辽《云巢编》。穀 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 |
風宿水餐 | fēng xiǔ shuǐ cān | 风中住宿,水上吃饭。形容行旅的艰苦。明 邵璨《香囊记·题诗》:“烟波万里谁为伴,忘机数点白鸥閒,东西没牵绊,风宿水餐。”亦作“风宿水飡”。明 梁辰鱼《月儿高·纪情》套曲:“念芳卿心专意坚,儘他人海移山变,任飘流风宿水飡,料随处姓扬名显。”明 张凤翼《虎符记》第十四折:“如今 | |
風飧水宿 | fēng sūn shuǐ xiǔ | 同“风飡水宿”。《二刻拍案惊奇》卷二:“风飧水宿,夜住晓行。” | |
風問 | fēng wèn | 名望声誉。 《后汉书·文苑传下·高彪》:“承服风问,从来有年,故不待介者而謁大君子之门,冀一见龙光,以敍腹心之愿。”李贤 注:“风问,风猷令问。” | |
風光月霽 | fēng guāng yuè jì | 指雨过天晴时明净清新的景象。亦比喻胸襟开阔、心地坦白。明 苏濬《鸡鸣偶记》:“风光月霽,是吾心太虚真境;鸟语花阴,是吾心无尽生意。” | |
風前燭 | fēng qián zhú | 比喻残年。唐 白居易《归田》诗之三:“况吾行欲老,瞥若风前烛;孰能俄顷间,将心繫荣辱?”参见“风中秉烛”。 | |
風簷刻燭 | fēng yán kè zhú | 同“风簷寸晷”。清 钮琇《觚賸·五经中式》:“康熙 丁卯 顺天 乡试…… 查 林 二公乃能於风簷刻烛时,立就二十三艺,洵未易才。” | |
風利 | fēng lì | 风势迅疾。 《晋书·王濬传》:“濬 举帆直指,报曰:‘风利,不得泊也。’”唐 白居易《冬初酒热》诗之一:“霜繁脆庭柳,风利剪池荷。” | |
風切 | fēng qiē | 讽喻切责。宋 阮阅《诗话总龟后集·隐逸门》:“淮南小山 作《招隐》,极道山中穷苦之状,以风切遁世之士使无遐心,其旨深矣。” | |
風行雷厲 | fēng xíng léi lì | 形容气势的迅疾猛烈。 后多比喻执行政事法令等的迅速严格。明 许自昌《水浒记·纵骑》:“官差紧者,为黄巾鉤党严者,风行雷厉莫停者,怕鼠窜掉头者,东溪 望望忙行边。”郑观应《盛世危言·禁烟上》:“倘再届期不改,立发边远充军,以儆效尤而除积弊。风行雷厉,孰復甘蹈刑章哉?”茅盾《路 | |
風飡水宿 | fēng cān shuǐ xiǔ | 在风中吃饭,在水上住宿。形容行旅的艰苦。宋 黄庭坚《上南陵坡》诗:“风飡水宿六千里,蛇退猨啼百八盘。”《二刻拍案惊奇》卷六:“路由 扬州 过了 长江,进了 润州,风飡水宿,夜住晓行,来到 平江。” | |
風宿水飡 | fēng xiǔ shuǐ cān | 见“风宿水餐”。 | |
風雲之志 | fēng yún zhī zhì | 宏大高远的心志。《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吾少无风云之志,因官至此,不图此郡士人忽尔见推。”北周 庾信《周兖州刺史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始游庠塾,不无儒者之荣;或见兵书,遂有风云之志。” | |
風承 | fēng chéng | 趋附奉承。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潞令》:“今有一官握篆於上,必有一二鄙流,风承而痔舐之。” | |
風斯在下 | fēng sī zài xià | 《庄子·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谓鹏鸟凭借风力而高飞。后以“风斯在下”比喻超越前贤。宋 陈善《扪虱新话·右军书东坡字鲁直诗》:“王右军 书本学 卫夫人,其后遂妙天下,所谓风斯在下也。” | |
風前月下 | fēng qián yuè xià | 唐 刘禹锡《洛中逢白监同话游梁之乐因寄宣武令孤相公》诗:“借问风前兼月下,不知何客对胡牀。”后以“风前月下”指良辰美景。宋 庄季裕《鸡肋编》卷上:“又作谜云:‘常随措大官人,满腹文章儒雅,有时一面红妆,爱向风前月下。’”金 马钰《踏云行》词:“风前月下抚心琴,龙吟虎啸来参侍 | |
風聞言事 | fēng wén yán shì | 1.谓古时御史等任监察职务的官员可以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吏。《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五年》:“武后 以法制羣下,諫官、御史得以风闻言事,自御史大夫至监察得互相弹奏,率以险詖相倾覆。”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近有陈请不实,重行黜陟之文。例皆偷安苟简,避罪缄默,甚失设置之 | |
風聞論事 | fēng wén lùn shì | 同“风闻言事”。宋 洪迈《容斋四笔·御史风闻》:“御史许风闻论事,相承有此言,而不究所从来,以予考之,盖自 晋 宋 以下如此。” | |
風火事 | fēng huǒ shì | 急不可待的或有危险性的事情。 《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回:“月娘 道:‘一个风火事,还像寻常慢条斯礼儿的。’”《宦海》第十八回:“好在你的宝眷回去,也不是什么风火事儿,略略的耽搁几天,想来也没有什么。”孙犁《风云初记》三:“各村殷实户主,都得出人买枪,这是件风火事儿,区上要没 | |
迷颩模登 | mí biāo mó dēng | 见“迷颩没腾”。 | |
迷颩没腾 | mí biāo méi téng | 迷迷糊糊。 | |
鞭颩 | biān biāo | 谓用鞭子挥打。 | |
颩風 | biāo fēng | 谓发狂;颠狂。 元 张寿卿《红梨花》第四折:“我这里轻搧,你箇颩风小状元。”元 石德玉《紫云庭》第三折:“从来撒欠颩风爱恁末,敲才兀自不改动些儿个。” | |
颩风 | biāo fēng | 谓发狂;颠狂。 | |
颩抹 | biāo mǒ | 忸怩作态;妆扮。 | |
颭艷 | zhǎn yàn | 闪亮光艳貌。唐 温庭筠《归国遥·双脸》词:“双脸,小凤战篦金颭艷。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 |
颭拂 | zhǎn fú | 飘拂;拂动。瞿秋白《赤都心史》十三:“﹝我们﹞静悄悄的看着窗帘颭拂,随意谈着。”瞿秋白《饿乡纪程》三:“﹝花草﹞好像一任晓风颭拂摇移。” | |
颱風 | tái fēng | 发生在 太平洋 西部海洋和 南海 海上的热带空气旋涡,是一种极猛烈的风暴,风力常达十级以上,同时有暴雨。今多称为热带风暴,夏秋两季常侵袭我国。 | |
風颮 | fēng biāo | 1.比喻势盛。汉 班固《答宾戏》:“游説之徒,风颮电激。” | |
颯爽 | sà shuǎng | 1.矫健挺拔貌。 唐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褒公 鄂公 毛髮动,英姿颯爽犹酣战。”宋 苏轼《昭陵六马唐文皇战马也琢石象之立昭陵前客有持此石本示予为赋之》诗:“森然风云姿,颯爽毛骨开。”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一章四:“一个个佩剑戎装,精神飒爽。” | |
颯瑟 | sà sè | 风声。 | |
颯擖 | sà yè | 屈折盘旋貌。 | |
颯颯 | sà sà | 1.象声词。 《楚辞·九歌·山鬼》:“风颯颯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唐 王昌龄《变行路难》诗:“单于下 阴山,砂砾空颯颯。”杨朔《黄河之水天上来》:“凉秋九月,康藏高原 上西风飒飒,寒意十足。” | |
颯沓 | sà tà | 1.纷繁、众多貌。 《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鱼贯鳬跃,颯沓鳞萃。”李周翰 注:“颯沓鳞萃,言多也。”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13-2024 风锐辞海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