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拼音 | 注音 | 意思解释 |
---|---|---|---|
風筌 | fēng quán | 犹风鉴。指相面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我虽不懂得风筌,却是閲歷多了,有点看得出来。”一本作“风鑑”。参见“风鉴”。 | |
風笙 | fēng shēng | 风中的笙声。 南朝 梁简文帝《大爱敬寺刹下铭》序:“仙衣梵带,去鴈塔而来游;天香风笙,辞鹤城而下集。” | |
風裳 | fēng cháng | 唐 李贺《苏小小墓》诗:“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后以“风裳”指飘忽的衣裙。宋 姜夔《念奴娇》词:“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赵朴初《忆江南·访缅杂咏》词之二:“玉管冰絃歌缓缓,风裳水袖舞仙仙。” | |
風裘 | fēng qiú | 挡风的皮衣。金 周昂《寒林七贤》诗:“苦寒如此欲何之?雪帽风裘意自奇。” | |
風向袋 | fēng xiàng dài | 指示风向的圆锥形布袋,由红白相间的条纹布制成,挂在高杆上,袋口永远指着风来的方向,便于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等了解风向。 | |
風雨衣 | fēng yǔ yī | 1.:“一个身材高大的外国男子穿着件风雨衣,打把洋布伞,从公园内走了出来。 ”参见“风衣”。 | |
風艇 | fēng tǐng | 指快艇。宋 赵彦端《鹧鸪天·白鹭亭作》词:“天外秋云四散飞,波间风艇一时归。” | |
風船 | fēng chuán | 乘风疾驶的船。北周 庾信《周大将军怀德公吴明彻墓志铭》:“风船火舰,周瑜 有 赤壁 之兵;盖舳襜艫,魏 齐 有横 江 之战。” | |
風臺 | fēng tái | 指敞露透风的台榭。唐 韩愈《和崔舍人咏月二十韵》:“风臺观滉瀁,冰砌步青荧。”唐 柳宗元《行路难》诗之三:“风臺露榭生光饰,死灰弃置参与商。” | |
風致 | fēng zhì | ㄈㄥ ㄓˋ | 1.风度品格。《新唐书·崔远传》:“子 远,有文而风致整峻,世慕其为,目曰‘飣座梨’,言座所珍也。”宋 洪迈《夷坚丙志·费道枢》:“窃慕上客风致,愿奉顷刻之欢,可乎?”清 龚自珍《题<红蕙花诗册>尾》诗序:“今嗣君抱来乌丝阑素册高尺许,皆将来蕙故也。君之风致可想见矣。” |
風術 | fēng shù | 古代以风占卜吉凶的一种术数。《三国志·吴志·赵达传》:“达 常笑谓诸星气风术者曰:‘当迴算帷幕,不出户牖以知天道,而反昼夜暴露以望气祥,不亦难乎!’”参见“风角”。 | |
風衍 | fēng yǎn | 谓风教普及。晋 陆机《辨亡论上》:“化协殊裔,风衍遐圻。” | |
風肉 | fēng ròu | 经过腌渍、洗晒、晾挂而制成的一种咸肉。洪深《香稻米》第三幕:“几个司法警是什么好东西,看见 金福 家里有一块风肉,定要烧来吃,咸鱼也要吃。” | |
風興雲蒸 | fēng xīng yún zhēng | 见“风起云蒸”。 | |
風舉 | fēng jǔ | 疾风兴起。用以形容迅疾。《汉书·艺文志》:“形势者,靁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宋书·礼志三》:“金波掩照,华耀停明,运动时来,跃飞风举。” | |
風罏 | fēng lú | 即风炉。 唐 宋 时用来烹茶的器具。唐 陆羽《茶经·器》:“风罏,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一本作“风炉”。宋 韩驹《谢人送凤团及建茶》诗:“白髮前朝旧史官,风罏煮茗暮江寒。”宋 周文璞《赏春》诗:“半酣更乞跳珠水,独对风罏自煮茶。”参见“风炉”。 | |
風聽 | fēng tīng | 1.收集、听取。《国语·晋语六》:“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於民,於是乎使工诵諫於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风听臚言於市,辨祆祥於謡,考百事於朝,问谤誉於路,有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韦昭 注:“风,采也。臚,传也。采听商旅所传善恶之言。” | |
風聞 | fēng wén | ㄈㄥ ㄨㄣˊ | 1.经传闻而得知。《汉书·南粤传》:“又风闻老夫父母坟墓已坏削,兄弟宗族已诛论。”颜师古 注:“风闻,闻风声。”《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天子风闻外边公论,亦有厌倦之意,遂从其请,以使相判 江寧府。”周立波《山乡巨变》下二十:“王菊生 早已风闻,刘雨生 跟 盛佳秀 十分相好,只差 |
風蝶 | fēng dié | 蝴蝶的一类。晋 崔豹《古今注·鱼虫》:“蛺蝶,一名野蛾,一名风蝶。江 东呼为挞末,色白背青者是也。”南朝 梁简文帝《咏蛱蝶》:“復此从风蝶,双双花上飞。”唐 杜甫《行次古城店泛江作》诗:“风蝶勤依桨,春鸥嬾避船。” | |
風玉 | fēng yù | 唐 代 岐王 宫中,于竹林内悬碎玉片子,每夜闻玉片相触之声,即知有风,号为占风铎,又名“风玉”。唐 杜牧《斫竹》诗:“霜根渐随斧,风玉尚敲秋。” | |
風雲突變 | fēng yún tū biàn | 比喻局势突然发生巨大变化。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词:“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 |
風穴 | fēng xué | 古代传说中的洞穴名。相传北方寒风自其中而出。《楚辞·九章·悲回风》:“依 风穴 以自息兮,忽倾寤以嬋媛。”《淮南子·览冥训》:“羽翼 弱水,暮宿 风穴。”许慎 注:“风穴,北方寒风从地出也。”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又有 风穴 在 南山,其大如井,风不时从中出。每出 | |
風知 | fēng zhī | 示意;示知。宋 岳珂《桯史·天子门生》:“檜 大怒曰:‘我杀 赵逵,如獼狐兔耳。何物小子,乃敢尔耶!’风知 临安府 曹泳,罗致其隶辈。” | |
風硯 | fēng yàn | 风字形的砚石。宋 高似孙《砚笺》卷二:“段君璵 风砚,刻 祥符 己酉得於 铅山 观音院,名僧 令休 手琢。”参见“风字砚”。 | |
風癲 | fēng diān | 疯癫。指精神错乱失常。清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三朝要典》:“廵视御史 刘廷元 奏称,‘迹似风癲,貌实黠猾’,其亦言之慎矣。” | |
風癩 | fēng lài | 麻风一类病症。 《云笈七籤》卷一一九:“居人 范彦通 忽患风癩,疮痍既甚,眉鬚渐落。” | |
風疙瘩 | fēng gē dā | 荨麻疹。又名风疹块。康濯《腊梅花·我的两家房东》:“这工夫,房东姐妹俩又进来了,拴柱 又好像满身长了风疙瘩,周身不舒展起来。” | |
風移 | fēng yí | 1.谓风尚发生变化。 《书·毕命》:“既歷三纪,世变风移。” | |
風瓢 | fēng piáo | 指水瓢。 古代常用以借指隐居生活。唐 罗隐《许由庙》诗:“高掛风瓢濯 汉 滨,土阶三尺愧清尘。”元 虞集《仙游道士余岫云为从珠溪余隐士求得华山下黄茅冈一曲规作丹室喜而赋之》诗之二:“刀耕火种从兹始,雨笠风瓢便有餘。”清 厉鹗《同筠谷太虚上人游花坞诸精舍·溪饮庵》诗:“斸苔傍溪居 | |
風發 | fēng fā | 1.风起。 《诗·桧风·匪风》:“匪风发兮,匪车揭兮。”《魏书·中山王英传》:“即如 黄石公 所谓战如风发,攻如 河 决。” | |
風清月白 | fēng qīng yuè bái | 见“风清月皎”。 | |
風期 | fēng qī | 1.犹风信。南朝 梁 任昉《为庾杲之与刘居士虬书》:“胜寄冥通,谅有风期之迟。”隋 虞世基《秋日赠王中舍》诗:“伊昔风期早,金兰信为宝。”唐 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风期终破浪,水怪莫飞涎。”仇兆鳌 注:“风期,恐是言风信。” | |
風脈 | fēng mài | 指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 迷信者认为“风水”的好坏能决定宅主或葬者一家的祸福。魏钢焰《宝地--宝人--宝事》:“你要挖那块地,就一镢先把我砍倒!那是我的好风脉呵!”参见“风水”。 | |
風脆 | fēng cuì | 谓枯干易断。 明 刘炳《与子昇弟观捕鱼》诗:“柳条风脆已梳黄,潮落溪毛石露梁。” | |
風胎 | fēng tāi | 古人以为某些鸟类可不直接交配而怀胎。 南朝 梁 刘孝标《山栖志》:“翾翾翔鸟,风胎雨鷇。緑翼红毛,素羽翠鬣。”参见“风化”。 | |
風月 | fēng yuè | 1.清风明月。泛指美好的景色。《宋书·始平孝敬王子鸾传》:“上痛爱不已,拟 汉武《李夫人赋》,其词曰:‘……徙倚云日,裴回风月。’”唐 吕岩《酹江月》词:“倚天长啸,洞中无限风月。”瞿秋白《赤都心史》三五:“江 南 环溪 的风月,北京 南湾子 头的丝柳。” | |
風雲會 | fēng yún huì | 1.风云聚合。形容事物繁多。《文选·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蔼蔼风云会,佳人一何繁。”刘良 注:“蔼蔼盛貌,佳人繁多,若风云之会。” | |
風書 | fēng shū | 书体的一种。南朝 梁 庾元威《论书》:“日书、月书、风书、云书……此五十种皆纯墨。” | |
風憲 | fēng xiàn | 1.风纪法度。 《后汉书·皇后纪序》:“爰逮 战国,风宪逾薄,适情任欲,颠倒衣裳,以致破国身亡,不可胜数。”唐 窦常《和裴端公枢芜城秋夕简远近亲知》:“汉 廷风宪在,应念匪躬人。”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国 从古以来,本有御史臺主持风宪,然亦不过君主的奴僕,没有中用的道 | |
風雲變態 | fēng yún biàn tài | 形容诗文变化多姿。 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形容》:“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清 方宗诚《<桐城文录>序》:“先生之文,日丽春敷,风云变态。” | |
風愛 | fēng ài | 风教仁爱。《后汉书·循吏传赞》:“一夫得情,十室鸣絃。怀我风爱,永载遗贤。” | |
風息 | fēng xī | 1.风止息。 《宋史·韩世宗传》:“闽 人 王 某者,教其舟中载土,平版铺之,穴船版以櫂桨,风息则出 江,有风则勿出。” | |
風攣 | fēng luán | 由风湿引起的手足挛屈病症。 南朝 齐 王琰《冥祥记》:“长沙 太守 滕永文,先颇精进,时在 洛阳,两脚风挛经年。” | |
風行電擊 | fēng xíng diàn jī | 形容气势迅猛。 《隋书·杨谅传》:“文安 请为前锋,王以大军继后,风行电击,顿於 霸上,咸阳 以东可指麾而定。”《旧唐书·李密传》:“清河公 房彦藻,近秉戎律,略地东南,师之所临,风行电击。”亦作“风行电扫”。《隋书·韦洸传》:“公鸿勋大业,名高望重,率将戎旅,抚慰彼方,风行电 | |
風行電掣 | fēng xíng diàn chè | 见“风驰电掣”。 | |
風禮 | fēng lǐ | 风范礼节。《魏书·韩麒麟传》:“今令伎作家习士人风礼,则百年难成。”《北史·僭伪附庸传·沮渠蒙逊》:“蒙逊 性淫忌,忍於刑戮,闺庭之中,略无风礼。” | |
風神 | fēng shén | 1.风采;神态。《晋书·裴楷传》:“楷 风神高迈,容仪俊爽,博涉羣书,特精理义,时人谓之‘玉人’。”宋 王谠《唐语林·豪爽》:“上为皇孙时,风神秀异,英姿雋迈。”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三》:“余见 周昉、李龙眠 及近代 仇实父 诸美人图,皆穠髮丰肌,衣粧稠迭,一种风神媚态,畧无彷彿 | |
風暴 | fēng bào | 1.风迅烈。 《诗·邶风·终风》:“终风且暴,顾我则笑。”毛 传:“暴,疾也。”南朝 宋 何承天《达性论》:“行火俟风暴,畋渔候豺獭,所以顺天时也。”《诗·小雅·鱼丽》“鱼丽于罶,鱨鯊”唐 孔颖达 疏:“古者不风不暴不行火,言风暴然后行火也。” | |
風暈 | fēng yūn | 谓太阳、月亮周围的光环。是刮风的预兆。宋 范成大《中秋无月》诗:“澹澹白虹风晕壮,纷纷苍狗雨云高。”参见“月晕”、“日晕”。 | |
風月旦 | fēng yuè dàn | 传统戏剧行当名。 即贴旦。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贴旦谓之风月旦,又名作旦,兼跳打,谓之武小旦。”参见“贴旦”。 | |
風讓日 | fēng ràng rì | 指清晨日出时,地面温度最低,空气稳定,近地面出现风速最弱的现象。 明 娄元礼《田家五行·论风》:“大凡风,日出之时,必略静,谓之风让日。” | |
風生獸 | fēng shēng shòu | 传说中的神兽名。《海内十洲记·炎洲》:“炎洲 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去北岸九万里。上有风生兽,似豹,青色,大如貍。张网取之,积薪数车以烧之,薪尽而不然,灰中而立,毛亦不燋;斫刺不入,打之如皮囊,以铁鎚锻其头数十下乃死,而张口向风,须臾復活。” | |
風猷 | fēng yóu | 1.风教德化。《晋书·傅玄传论》:“傅祗 名父之子,早树风猷,崎嶇危乱之朝,匡救君臣之际,卒能保全禄位,可谓有道存焉。”《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原夫存树风猷,没著徽烈,既絶故老之口,必资不刊之书。”吕向 注:“猷,道……言风教道德,死当著其美业,故老既没必 | |
風猋 | fēng biāo | 1.暴风。汉 班彪《北征赋》:“风猋发以飘颻兮,谷水漼以扬波。” | |
風雲氣 | fēng yún qì | 1.指变易无常的局势。 唐 杜甫《中夜》诗:“故国风云气,高堂战伐尘。” | |
風雨不改 | fēng yǔ bù gǎi | 语出《诗·郑风·风雨序》:“《风雨》,思君子也。 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比喻处于恶劣环境中不变其节操。唐 元稹《授韩皋尚书左仆射制》:“岂所谓 徐公 之行己有常,而诗人之风雨不改耶?”参见“风雨如晦”。 | |
風牖 | fēng yǒu | 指窗子。 南朝 梁元帝《南岳衡山九贞馆碑》:“风牖云梁,千门万户。”唐 许敬宗《奉和过慈恩寺应制》:“云楣将叶并,风牖送花来。” | |
風物 | fēng wù | 1.风光景物。 晋 陶潜《游斜川》诗序:“天气澄和,风物闲美。”宋 张昇《离亭燕》词:“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瀟洒。”冰心《寄小读者》四:“我素喜北方风物,至此也不能不倾倒于 江 南之雅澹温柔。” | |
風榻 | fēng tà | 纳凉用的床榻。 宋 苏轼《次韵刘贡父独值省中》:“隔墻我亦眠风榻,上马君先锁月轩。” | |
風榭 | fēng xiè | 指台榭。唐 杜甫《将别巫峡赠南卿兄瀼西果园四十亩》诗:“雪篱梅可折,风榭柳微舒。”唐 柳宗元《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其隙则抗月槛於迴谿,出风榭於篁中。”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13-2024 风锐辞海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