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拼音 | 注音 | 意思解释 |
---|---|---|---|
交糺 | jiāo jiū | 相互缠绕。 | |
糺辖 | jiū xiá | 糺军统辖。《辽史·兵卫志上》:“天赞 元年,以户口滋繁,糺辖疎远,分 北大浓兀 为二部,立两节度以统之。”《辽史·国语解》:“糺,军名。辖者,管束之义。” | |
糺户 | jiū hù | 辽 金 边地部族,男子胜兵甲即著军籍,分隶诸路,其家称为糺户。 | |
糾辖 | jiū xiá | 糺军统辖。 | |
组紃 | zǔ xún | 1.丝绳带。 2.古指妇女从事的女红。 | |
紃屦 | xún jù | 用粗麻绳编成的鞋。 | |
紃察 | xún chá | 循省审察。 紃,通“循”。 | |
風級 | fēng jí | 1.米以下的风是零级风, | |
女紅 | nǚ gōng | 女红,也称为女事,旧时指女子所做的针线、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女红”最初写作“女工”,后来随时代发展,人们更习惯用“女红”一词指代从事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的女性工作者,它的本义反而被置于从属地位,为避免混淆,人们用“红”为“工”的异体,“女工”的本 | |
八紘 | bā hóng | 八方太极远的地方。 | |
朱紘 | zhū hóng | 红色的帽带,在嘴巴下打结的帽带。如:镂簋朱紘。——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 |
屈紒 | qū jì | 曲鬓后垂。 | |
发紒 | fā jì | 即发髻。 | |
束紒 | shù jì | 束发为髻。泛指青少年时候。 | |
椎紒 | zhuī jì | 同“椎髻”。 | |
旒紞 | liú dǎn | 冕冠上悬垂的玉串。 | |
纮紞 | hóng dǎn | 古代垂于冠冕两旁悬瑱的带子。 | |
瑱紞 | tiàn dǎn | 古代冠冕上悬系塞耳玉的带子。 | |
玄紞 | xuán dǎn | 1.古代礼冠上系塞耳玉的丝带。 2.古代有皇后亲织玄紞之事,后因以玄紞指女红。 | |
紞然 | dǎn rán | 象声词。形容似击鼓之声。 | |
紞纩 | dǎn kuàng | 古代帝王冠冕上垂于耳旁用以系瑱的丝绳及塞耳用的丝绵絮。 | |
紞如 | dǎn rú | 形容击鼓的声音。 | |
紞紞 | dǎn dǎn | 击鼓声。 | |
绞紟 | jiǎo jīn | 即绞衾。 | |
曲終人散 | qǔ zhōng rén sàn | 原指歌曲结束的时候,就是人们解散离开的时候。 也表示感情或者事情结束了。 | |
衣锦尚絅 | yì jǐn shàng jiōng | 同“衣锦褧衣”。 | |
繁絃急管 | fán xián jí guǎn | 谓管弦之音繁密而急促。唐 钱起《玛瑙杯歌》:“繁絃急管催献酬,倏若飞空生羽翼。”元 萨都剌《百禽歌》:“繁絃急管耳厌闻,要听山中百禽语。”亦作“繁丝急管”、“繁弦急管”。唐 韦应物《酒肆行》:“桃花飘俎柳垂筵,繁丝急管一时合。”清 秋瑾《申江题壁》诗:“马足车尘知己少,繁弦 | |
沂水絃歌 | yí shuǐ xián gē | 谓知时处世,逍遥游乐。语本《论语·先进》:“﹝ 曾点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宋 苏辙《送龚鼎臣谏议移守青州》诗之一:“沂水 絃歌重 曾点,菑川 故旧识 平津。” | |
冰絃玉柱 | bīng xián yù zhù | 筝瑟之类乐器的美称。 清 洪昇《长生殿·舞盘》:“冰絃玉柱声嘹喨,鸞笙象管音飘荡。” | |
拊絃 | fǔ xián | 指弹琴。三国 魏 嵇康《琴赋》:“拊絃安歌,新声代起。” | |
悲絃 | bēi xián | 哀怨的弦乐声。 三国 魏 曹植《幽思赋》:“仰清风以叹息,寄予思于悲絃。”《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独 昭君 之哀奏,唯翁主之悲絃。” | |
定絃 | dìng xián | 1.调整乐器的弦以校正音高。如:演奏前先要定弦。 | |
和絃 | hé xián | 1.同弦音不协调。 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余长姑嫁 慈溪 姚 氏……有《自嘲》一联云:‘量浅酒痕先上面,兴高琴曲不和絃。’” | |
急絃 | jí xián | 节奏急速的弦乐。 《艺文类聚》卷四四引 汉 侯瑾《筝赋》:“急絃促柱,变调改曲。”晋 陆机《猛虎行》:“急絃无懦响,亮节难为音。”南朝 宋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魏太子》:“急絃动飞听,清歌拂梁尘。” | |
哀絃 | āi xián | 见“哀弦”。 | |
分絃 | fēn xián | 谓离别时弹奏的琴声。南朝 梁 范云《饯谢文学离夜》诗:“分絃饶苦音,别唱多凄曲。” | |
素絃 | sù xián | 见“素弦”。 | |
急管繁絃 | jí guǎn fán xián | 形容节拍急促,演奏热闹的乐奏。唐 白居易《忆旧游》诗:“脩娥慢脸灯下醉,急管繁絃头上催。”宋 欧阳修《采桑子》词:“画船载酒 西湖 好,急管繁絃,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明 汪廷讷《狮吼记·赏春》:“怜国色,笑嫣然,仙郎自合挟嬋娟,也何劳急管繁絃。”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九 | |
虞絃 | yú xián | 语本《礼记·乐记》:“昔者 舜 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后因以“虞絃”指琴。明 高明《琵琶记·琴诉荷池》:“强对南薰奏 虞 絃,只觉指下餘音不似前。”明 何景明《题严内翰赐扇》诗:“象轂银鐶倍光宠,好扬薰风助 虞 絃。”清 何世麟《感赋》:“苗顽几费南熏格,一曲 虞 絃响至今。” | |
改絃 | gǎi xián | 见“改弦”。 | |
商絃 | shāng xián | 见“商弦”。 | |
冰絃 | bīng xián | ㄅㄧㄥ ㄒㄧㄢˊ | 亦作“冰弦”。 琴弦的美称。传说中有用冰蚕丝作的琴弦,故称。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宝兽沉烟裊碧丝,半折的梨花繁杏枝。粧一胆瓶儿,冰絃重理,声渐辨雄雌。”《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来早,娉 乃破所照匣中鸞镜,断所弹琴上冰絃,并前时手帕,遣 福福 持去付生,为相思 |
絃桐 | xián tóng | 汉 桓谭《新论》:“神农 始削桐为琴,练丝为絃。”后因以“絃桐”为琴的别称。《文选·谢庄<月赋>》:“於是絃桐练响,音容选和。”李善 注:“絃桐,琴也。” | |
絃索 | xián suǒ | 1.乐器上的弦。多用作弦乐器的总称。唐 元稹《连昌宫词》:“夜半月高絃索鸣,贺老 琵琶定场屋。”宋 周邦彦《解连环》词:“燕子楼空,暗尘锁、一牀絃索。”参见“弦索”。 | |
絃筦 | xián guǎn | 见“絃管”。 | |
絃歌 | xián gē | 1.古代传授《诗》学,圴配以弦乐歌咏,故称“弦歌”。后因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为“弦歌”。《韩诗外传》卷一:“原宪 居 鲁,环堵之室,茨以蒿莱,蓬户瓮牖,桷桑而无枢,上漏下湿,匡坐而絃歌。”《孔子家语·在厄》:“孔子 不得行。絶粮七日,外无所通,蔾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 愈慷慨讲 | |
絃匏 | xián páo | 弦和匏。均乐器名。古代八音中“匏曰笙,丝曰絃”,因亦泛指乐器。宋 范仲淹《观猎》诗:“翦棘争探穴,摧林竞覆巢。惟开三面者,盛德播絃匏。”参见“弦匏”。 | |
絃外之意 | xián wài zhī yì | 《南叶·范晔传》:“吾於音乐,听功不及自挥,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恨,然至於一絶处,亦復何异邪。 其中体趣,言之不可尽。絃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后因以喻语言中隐含着的深意。 | |
青絇 | qīng qú | 1.亦作“青句”。 2.古时鞋头上青色的丝织妆饰﹐有孔﹐可穿系鞋带。 | |
麻絇 | má qú | 以麻线做成的可以穿系鞋带的鞋饰。 | |
履絇 | lǚ qú | 指有絇饰的鞋。絇,古代鞋头上的装饰,有孔。 | |
丝絇 | sī qú | 古代鞋上的丝制饰物。有孔,可以穿系鞋带。 | |
一絇 | yī qú | 犹一束。多用于称少量之丝。 | |
絇履 | qú lǚ | 即絇屦。有絇饰的鞋。 | |
五紽 | wǔ tuó | 1.指皮祅上的五个丝绳钮子。《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索丝五紽。”高亨注:“周代人的衣﹐一边缝上五个(或三个)丝绳的纽子﹐古语叫做紽,今语叫做纽。”一说﹐“五”即“交午”之“午”。紽﹐缝。五紽﹐交织连缝之义。见清陈奂《诗毛氏传疏》。 2.《诗.召南.羔羊》篇的代称。 | |
缝紩 | fèng zhì | 缝缀。 | |
裁紩 | cái zhì | 裁剪缝制。 | |
紩衣 | zhì yī | 缝补之衣。 | |
斠紬 | jiào chōu | 犹校理。 | |
杭紬 | háng chōu | 杭州产的粗绸。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13-2024 风锐辞海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