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词语 拼音 注音 意思解释
胥译 xū yì  翻译﹐互译。
移译 yí yì  翻译。 翻译
演译 yǎn yì  本词不规范,“译”应为“绎”,演绎。
意译 yì yì  ㄧˋ ㄧˋ 1.根据原文的大意,而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区别于“直译”。 2.根据某种语言词语的意义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词语。区别于“音译” 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区别于“直译”)
硬译 yìng yì  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地直译。
摘译 zhāi yì  摘选主要内容译出;摘要的译文。如:本刊将压缩摘译篇幅,扩大综述版面。
直译 zhí yì  ㄓㄧˊ ㄧˋ 1.谓翻译外国文字时,尽量按照原文直接译出。
重三译 zhòng sān yì  指将一种语言辗转译成另一种语言。
重九译 chóng jiǔ yì  语言经过辗转翻译才能听懂。借指边远之地。
转译 zhuǎn yì  又称“翻译”。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主要过程。核糖核酸转录得到脱氧核糖核酸上的遗传信息后,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相结合,把其核苷酸排列顺序转换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将(如文学课文的)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译文 yì wén  ㄧˋ ㄨㄣˊ 翻译成的文字。 翻译成的文字
译载 yì zǎi  翻译并刊载。
译审 yì shěn  寻绎细察﹐弄明白。译﹐通“绎”。
译匠 yì jiàng  翻译者。
译字生 yì zì shēng  从事文字翻译的人员。
译官 yì guān  古代掌通翻译的官。
译形借声 yì xíng jiè shēng  汉字演变过程中的现象。谓改易字形﹐同声假借。
译义 yì yì  犹意译。
译者 yì zhě  把一种语言或体系译成另一种的人。 把一种语言或体系译成另一种的人
译贝 yì bèi  翻译的佛经。
译象 yì xiàng  《礼记.王制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后因以“译象”指翻译人员。
译士 yì shì  翻译工作者。
译问 yì wèn  翻译和询问。
译署 yì shǔ  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译制片 yì zhì piàn  又称“翻译片”。即把原版影片中的语言(包括对白和解说词),通过译制演员的配音和录制声带,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影片。 配有新声带的外国影片
译学 yì xué  翻译之学。
译经 yì jīng  翻译经典。多指翻译佛经。
译胥 yì xū  译官。
译作 yì zuò  1.翻译的作品。 2.翻译和写作。 翻译的作品;译著
译通 yì tōng  通好﹐交往。
译使 yì shǐ  负责传译的使者。
译场 yì chǎng  古代翻译佛教经籍的机构。有由私人和团体组织者﹐有以国家之力设立者。分工甚为细密﹐有译主﹑笔受﹑度语﹑证梵﹑润文﹑证义﹑校勘﹑监护等项。
译刻 yì kè  翻译并刻印。
译注 yì zhù  亦作“译註”。翻译并注解。 通常指对古代文献的翻译和注释古文译注
译校 yì xiào  翻译并校勘。
译人 yì rén  做翻译工作的人。
译法 yì fǎ  翻译的方法。
译导 yì dǎo  1.亦作“译道”。 2.翻译和导送。亦指负责翻译和导送的人。
译介 yì jiè  翻译介绍。
译籍 yì jí  经翻译的典籍。
译家 yì jiā  翻译家。
译书 yì shū  1.古指异域向朝廷修好朝贡时的呈书。因需翻译﹐故称。 2.翻译书籍。
译换 yì huàn  一种语言的语词用另一种语言的语词去替换。
译居 yì jū  选择居处。译﹐通“择”。
译笔 yì bǐ  指译文的风格或质量。 指译文的文笔译笔流畅
译界 yì jiè  翻译界。
译电 yì diàn  1.把文字译成电码。2.把电码译成文字。
译意风 yì yì fēng  英语earphone的音译。在语言不通的集会上﹐供出席人同时选听所需译语的电声设备。也称同声传译。 翻译装置。翻译在隔音室内将讲演人或影片里的对白随时译成各种语言,听者可在座位上的耳机中选择能听懂的语言,多用于国际会议、电影院
秦诏版 qín zhào bǎn  刻有秦始皇或秦二世统一度量衡诏书的铜版﹐有的镶在铁﹑铜权上;有的四角有孔﹐用以钉在木量上。也称秦量诏版。秦始皇的诏版曾在陕西咸阳遗址出土﹐山西左云﹑山东文登等地也曾有刻有秦始皇诏书的铜权出土。秦二世的诏版只见于传世品。它们证明秦代统一的度量衡制度确实有力地推行于全国。
南诏画卷 nán zhào huà juàn  唐南诏名画。亦名《南诏国史图》﹑《中兴国史画》。唐光化二年(南诏中兴二年,公元899年)南诏画师绘,取材于南诏地方政权建立的故事。画笔生动精美,宗唐人笔法,为中国古代绘画珍品。原藏故宫,今在日本。
南诏蛮 nán zhào mán  指乌蛮等族。
传诏童 chuán zhào tóng  小太监。
南诏 nán zhào  古国名。唐代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在今云南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原为六诏之一,因地处五诏之南得名。公元738年,皮逻阁得到唐朝支持统一六诏。全盛时辖滇、川南、黔西。多民族杂居。通用汉文,采用官制,流行佛教。902年覆灭。
七符六诏 qī fú liù zhào  谓多次发布命令。符,兵符。诏,诏书。
明诏 míng zhào  1.英明的诏示。 2.公开宣示。
墨诏 mò zhào  皇帝亲笔书写的诏旨。
密诏 mì zhào  秘密的诏书。 内容秘密的诏书
鸾诏 luán zhào  仙诏。
六诏 liù zhào  唐代位于今云南及四川西南的乌蛮六个部落的总称﹐即蒙隽诏﹑越析诏﹑浪穹诏﹑邆睒诏﹑施浪诏﹑蒙舍诏。“诏”义为王或首领。其帅有六﹐因号“六诏”。唐开元二十六年后﹐蒙舍诏并吞其他五部﹐因其在五部南(今巍山县南境)﹐史称南诏。其地在今云南及四川西部。唐元稹《蛮子朝》诗:“西南六诏有
蜡诏 là zhào  封在蜡丸中的密诏。

字典查询

拼音查字偏旁部首笔画查字汉字结构汉字拆字

热门组词

春组词夏组词秋组词冬组词鼠组词牛组词虎组词兔组词龙组词蛇组词马组词羊组词猴组词鸡组词狗组词猪组词狼组词熊组词猫组词

成语查询

联合式成语主谓式成语动宾式成语偏正式成语紧缩式成语连动式成语补充式成语复句式成语复杂式成语贬义成语中性成语褒义成语一般成语常用成语当代成语近代成语古代成语

诗词查询

诗词分类诗人大全诗词名句诗词大全宋词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古诗三百首宋词精选乐府

其他查询

反义词近义词文学典籍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13-2024 风锐辞海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