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拼音 | 注音 | 意思解释 |
---|---|---|---|
两部蛙 | liǎng bù wā | 鸣叫着的青蛙。 | |
六部兵 | liù bù bīng | 东汉光武帝兄刘伯升所置的军队。 | |
九部乐 | jiǔ bù lè | 隋及唐初宫廷的九部宴会乐曲。《隋书.音乐志下》:“隋开皇初,定置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七部乐。及大业中炀帝乃定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以为九部乐。”唐武德初﹐去天竺﹑文康(即礼毕)﹐增燕乐和扶南﹐仍为九部。 | |
二部制 | èr bù zhì | 中小学把学生分成两部轮流在校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中小学把学生分两部分轮流在校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 |
大部分 | dà bù fèn | ㄉㄚˋ ㄅㄨˋ ㄈㄣˋ | 超过一半的部分。如:把他所有东西大部分都送掉了。 |
祠部牒 | cí bù dié | 祠部所颁发的度牒。唐宋以来,祠部发给或售给出家人以凭证,可免地税及徭役。 | |
三部曲 | sān bù qǔ | 源出古希腊,指情节联贯的三部悲剧,如埃斯库罗斯的《奥列斯特》。后泛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连贯的文学作品。如茅盾的《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亦借指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 | |
十部乐 | shí bù lè | 唐 初宫廷宴享时,沿 隋 制奏九部乐。 | |
四部书 | sì bù shū | 中国古代书籍统分为四大类,故称。晋荀勖将群书分为四部:六艺﹑小学为甲部;诸子﹑兵书﹑术数为乙部;历史记载和杂着为丙部;诗赋﹑图赞﹑《汲冢书》为丁部。东晋李充加以调整,以五经为甲部,历史记载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隋唐以后沿用此种分法,称为经﹑史﹑子﹑集。后亦用以泛指 | |
外部联系 | wài bù lián xì | 指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外部的、表面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 | |
武装部队 | wǔ zhuāng bù duì | 军队。 | |
棡鼓部 | gāng gǔ bù | 隋 鼓吹四部之一。 | |
教育部 | jiào yù bù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主管教育事业和语言文字工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 教育部现有19个内设司、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也设在其中。另外,教育部还直接管理15个教育类社会团体和组织。教育部在1985年至1998年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华人 | |
黨部 | dǎng bù | 1.派别。清 陈田《明诗纪事辛籤·陈良谟》:“全祖望《甬上耆旧集》:公为人木訥,当广座辨论锋起,独默然。然其居官循分尽职,於世间所谓党部门户流品之説,漠然不晓也。” | |
匾部 | biǎn bù | 见“楄柎”。 | |
西部 | xī bù | ㄒㄧ ㄅㄨˋ | |
铨部 | quán bù | 主管选拔官吏的部门。唐代文官由吏部铨选﹐武职由兵部铨选。宋初吏部铨选官员﹐仅限州县官及幕。文官少卿﹑监以上中书主之﹐京朝官由审官院主之﹔武官刺史﹑副率以上内职由枢密院主之。至明代﹐文归吏部﹐武归兵部。历代吏部职掌甚重﹐故常以“铨部”指吏部。 | |
膳部 | shàn bù | 古官署名。掌祭器﹑牲豆﹑酒膳及藏冰等事。《周礼.天官》冢宰之属有膳夫﹑凌人二职。晋有左右士曹﹐北齐改左士为膳部郎。唐设膳部郎中﹑员外郎﹐属礼部。明改膳部为精膳司。清末始废。 | |
赡部 | shàn bù | 见“赡部洲”。 | |
曲部 | qǔ bù | 1.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 2.歌馆或妓院的代称。 | |
楄部 | pián bù | 见“楄柎”。 | |
前部 | qián bù | 1.前面的部分。 2.先头部队。 | |
铙部 | náo bù | 指乐府中以铙歌为主要内容的鼓吹曲。 | |
南部 | nán bù | ㄣㄢˊ ㄅㄨˋ | 1.指南匈奴诸部。 2.南边;南方地区。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靠南边的那部分土地广州位于广东省南部 |
木质部 | mù zhì bù | 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根、茎、叶内有支持和输导作用的组织。由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等组成。导管和管胞能输导水和溶于水的无机盐。大多数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只有管胞而无导管。树干的木质部便是有用的木材。 | |
闾部 | lǘ bù | 泛指地方。闾﹑部,古代均指某一区域单位。 | |
卤部 | lǔ bù | 即卤簿。 | |
六部 | liù bù | 从隋唐开始,中国封建王朝的中央行政机构一般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统称六部。 | |
礼部 | lǐ bù | 官署名。本为西汉时尚书的客曹。三国魏时有祠部,北魏有仪曹,北周始称礼部。隋唐以后为六部之一,包括客曹及祠部之职掌,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之政令,长官为礼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清末废部,改设典礼院。 | |
雷部 | léi bù | 神话中主管打雷的部门。有时即指雷神。 | |
九部 | jiǔ bù | 1.指各个区域。 | |
剧部 | jù bù | 重地。 | |
颈部 | jǐng bù | 连接其在两个不同部分的相对狭窄或收缩的部分,或在端上,使人联想到颈的部分。 连接其在两个不同部分的相对狭窄或收缩的部分,或在端上,使人联想到颈的部分 | |
局部 | jú bù | ㄐㄨˊ ㄅㄨˋ | 一部分;非全体:局部麻醉 ㄧ局部地区有小阵雨。 整体的一部分,不是全体 |
旧部 | jiù bù | 旧日的部属。 | |
经部 | jīng bù |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和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著作。也叫甲部。参看〖四部〗。 我国古代图书四部(经史子集)分类法中的第一部,包括儒家经典和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著作。也称“甲部” | |
鞠部 | jū bù | 旧时戏班的别称。鞠,通“菊”。 | |
界部 | jiè bù | 犹辖境。 | |
降部 | jiàng bù | 投降的部落。 | |
肩部 | jiān bù | 1.背部和肋部到面部和头部之间的部分。2.在形状、位置或作用上与人肩相似的部分。3.背部和肋部到面部和头部之间的兽皮。 | |
集部 | jí bù |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种体裁的文学著作。也叫丁部。参看〖四部〗。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经史子集的第四大类,专列各种体裁的文学著作 | |
交部 | jiāo bù | 地区名。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 | |
回部 | huí bù | 即回疆。 | |
胡部 | hú bù | 唐代掌管胡乐的机构。亦指胡乐。胡乐从西凉一带传入﹐含有西凉乐等成分﹐当时称“胡部新声”。 | |
户部 | hù bù | 古代官署名。秦为治粟内史,汉为大司农。三国以后,常置度支尚书及左民尚书,掌财用及户籍。隋设民部尚书,唐因之,高宗即位,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称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五代至清相沿不改。清光绪三十二年,设民政部﹑度支部,户 | |
冠部 | guàn bù | 指吏部。古代中央官制设六部,以吏部为首。故称。 | |
鼓架部 | gǔ jià bù | 唐代乐部(乐队)之一。专管乐舞﹑百戏的演出。所用乐器有笛﹑拍板﹑答鼓﹑两杖鼓。演出《代面》﹑《苏中郎》﹑《钵头》﹑《踏摇娘》等戏和寻橦﹑跳丸﹑吐火等杂技。参阅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鼓架部》。 | |
贡部 | gòng bù | 主持贡举的部门。唐开元年间始,贡举皆由礼部主持,故亦指礼部。 | |
甘陵部 | gān líng bù | 《后汉书.党锢传序》:“初,桓帝为蠡吾侯,受学于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謡曰:‘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二家宾客,互相讥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党人之议,自此始矣。”此为士大夫树党之始。后成典实,用以 | |
分部 | fēn bù | 部署、分派;划分区域;从总部中分出的下属部分。 | |
法部 | fǎ bù | 1.唐时皇宫梨园训练和演奏法曲的部门。后借指教坊或法曲。 2.清代掌司法的官署。 | |
腭部 | è bù | 腭的部分。 腭的部分 | |
梵部 | fàn bù | 佛经的部类。 | |
方部 | fāng bù | 犹州郡。 | |
队部 | duì bù | 一个队的行政机构。 属于一个队组织的办公室或司令部 | |
丁部 | dīng bù | 集部。 | |
顶部 | dǐng bù | ㄉㄧㄥˇ ㄅㄨˋ | 1.某物的最上部。2.运载工具(如汽车或飞机)的顶。3.覆在整体上的朝上的表面,与朝下的表面相对。 |
贰部 | èr bù | 指侍郎。因系六部尚书的副职,故称。 | |
东部 | dōng bù | ㄉㄨㄙ ㄅㄨˋ | 一定地域中靠东的部分。 一定地域中靠东的部分 |
党支部 | dǎng zhī bù | “党的支部委员会”的简称。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由支部的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两或三年。一般设书记、副书记及委员。一般正式党员三人以上,五十人以下的单位可设立党支部。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13-2024 风锐辞海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