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拼音 | 注音 | 意思解释 |
---|---|---|---|
静鞭 | jìng biān | 一种很大的鞭子。銮驾仪卫之警人用具。朝会时鸣之以发声﹐以示肃静。也称鸣鞭。 古代皇帝仪仗中的一种鞭,挥鞭发出响声,使人肃静 | |
教鞭 | jiào biān | 教师讲课时指示板书、图片用的棍儿。 教师在讲课时用来指点黑板、挂图等的细长棍儿 | |
挂鞭 | guà biān | 成串的小鞭炮。 | |
笞鞭 | chī biān | 拷打。 | |
铁鞭 | tiě biān | 即铁节鞭。 | |
投鞭 | tóu biān | 1.扔掉马鞭。借谓下马。 2.见“投鞭断流”。 | |
扬鞭 | yáng biān | 挥鞭。 | |
执鞭 | zhí biān | ①手拿马鞭。指为人驾驭车马。亦指侍奉或追随别人:执鞭之士|执鞭坠镫|今幸执鞭,理当尽遵约束。②执教鞭。指当教师。 | |
栀鞭 | zhī biān | 语出唐柳宗元《鞭贾》。用栀黄染的劣质鞭。比喻伪饰欺世的言行。 | |
制鞭 | zhì biān | 刑具。带棱的生革皮鞭。 | |
祖鞭 | zǔ biān | 即祖生鞭。 先着,先手。今表勤奋、争先之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晋书.刘琨传》智有过荣计,先求胜祖鞭。——何中《皮氏逸亭》 | |
鞭鐧 | biān jiǎn | 鞭简。 | |
鞭子 | biān zi | 赶牲畜的用具:马鞭子。 | |
鞭着 | biān zhe | 犹着鞭。比喻勉力﹑策励。 | |
鞭血 | biān xuè | 借指战争。 | |
鞭笋 | biān sǔn | 亦作“鞭筍”。竹子地下茎上横生的芽。 | |
鞭石 | biān shí | 1.《艺文类聚》卷七九引晋伏琛《三齐略记》:“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于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城阳一山石,尽起立。嶷嶷东倾,状似相随而去。云石去不速,神人辄鞭之﹐尽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犹尔。”后遂以“鞭石”为神助的典故。 2.相传难留城(今湖北宜昌)山上有一石洞,洞中有两块 | |
鞭尸 | biān shī | 《史记.伍子胥列传》:“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后遂以“鞕尸”谓对有深仇大恨的人泄愤的典实。 | |
鞭梢 | biān shāo | 1.鞭子的末端。亦指鞭子。 2.钢鞭(兵器)的前端。 3.建筑用的竹木尾梢。 | |
鞭杀 | biān shā | 古代刑名。用鞭打死。 | |
鞭警 | biān jǐng | 马受鞭策而悚动。比喻受人督教而儆戒振奋。 | |
鞭打 | biān dǎ | ㄅㄧㄢ ㄉㄚˇ | 用鞭子打。 用鞭子抽打 |
鞭耻 | biān chǐ | 谓施行鞭挞以羞辱之。引申为虐待﹑整治。 | |
鞭笞 | biān chī | ㄅㄧㄢ ㄔㄧ | 〈书〉用鞭子或板子打。 用鞭子抽打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汉. 贾谊《过秦论》 |
鞭策 | biān cè | ㄅㄧㄢ ㄘㄜˋ | 用鞭和策赶马。比喻督促:要经常鞭策自己,努力学习。 |
鞭背 | biān bèi | 古代薄刑之一。鞭打背部。 | |
鞭爆 | biān bào | 鞭炮。 | |
穷鞫 | qióng jū | 彻底审讯或追究。 | |
考鞫 | kǎo jū | 拷问。 | |
輷鞫 | hōng jū | 众车行进时的隆隆声。 | |
廷鞫 | tíng jū | 1.亦作“廷鞠”。 2.在朝廷上审讯。 | |
研鞫 | yán jū | 勘问;审讯。 | |
严鞫 | yán jū | 严厉审问。 | |
鞫勘 | jū kān | 审问查验。 | |
鞫考 | jū kǎo | 审讯拷问。 | |
鞫治 | jū zhì | 审理处治。 | |
鞫引 | jū yǐn | 穷究株连。 | |
鞫正 | jū zhèng | 审理纠正。 | |
鞫决 | jū jué | 审讯判决。 | |
鞫誓 | jū shì | 古代军旅的誓言。鞫,通“鞠”。 | |
鞫系 | jū xì | 审讯囚禁。 | |
鞫问 | jū wèn | ㄐㄨ ㄨㄣˋ | 审讯。 |
鞣酸 | róu suān | 有机化合物,淡黄色粉末,有微臭。 工业上用来制造墨水和鞣皮革,医药上用做收敛剂,治火伤、湿疹、腹泻等症。也叫单宁或单宁酸。 | |
铜鞮曲 | tóng dī qǔ | 即《白铜鞮歌》。也称《襄阳蹋铜蹄》。乐府清商曲名。 | |
鞔鞮 | mán dī | 皮鞋。 | |
寄鞮 | jì dī | 古时指能通传东方与西方之语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 | |
革鞮 | gé dī | 皮鞋。 | |
东鞮 | dōng dī | 古代泛指东方的少数民族。 | |
狄鞮 | dí dī | 1.古代翻译西方民族语言的人。《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孔颖达疏:“鞮,知也,谓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南朝梁沈约《均圣论》:“周室受命,经典备存,象寄狄鞮,随方受职。”后泛指通译官,翻译人 | |
白铜鞮 | bái tóng dī | 1.见“白铜蹄”。 2.见“白铜堤”。 | |
象鞮 | xiàng dī | 见“象寄译鞮”。 | |
译鞮 | yì dī | 翻译。 | |
鞮鞪 | dī móu | 即鞮鍪。 | |
鞮靺 | dī mò | 古代少数民族的乐舞。 | |
鞮革 | dī gé | 皮制的鞋。 | |
鞮鍪 | dī móu | 1.亦作“鞮瞀”。 2.古代战士的头盔。 | |
鞮瞀 | dī mào | 见“鞮鍪”。 | |
鞮屦 | dī jù | 1.革履。《礼记.曲礼下》:“鞮屦﹐素簚。”孙希旦集解:“鞮屦﹐革履也。”一说﹐指没有装饰的草鞋。参阅郑玄注﹑孔颖达疏。 2.古代少数民族的舞鞋。以皮革制成。 | |
闛鞳 | tāng tà | 见“闛鞈”。 | |
镗鞳 | tāng tà | 见“镗鎝”。 象声词 ,指钟鼓声。窾坎镗鞳之声。——宋. 苏轼《石钟山记》窾坎镗鞳者。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13-2024 风锐辞海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