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拼音 | 注音 | 意思解释 |
---|---|---|---|
胡椒酒 | hú jiāo jiǔ | 用胡椒浸制的酒。 | |
胡宫 | hú gōng | 寝宫。 | |
胡画 | hú huà | 古代的一种博戏。 | |
胡贾 | hú jiǎ | 经商的胡人。后亦泛称外国商人。 | |
胡椒 | hú jiāo | ①常绿藤本植物,叶子卵形或长椭圆形,花黄色。果实小,球形,成熟时红色。未成熟果实干后果皮变黑,叫黑胡椒;成熟的果实去皮后色白,叫白胡椒。有辣味,是调味品,又可入药。②这种植物的果实。 | |
胡妲 | hú dá | 汉代歌舞百戏中的女伎。 | |
胡狢 | hú hé | 见“胡貉”。 | |
胡子 | hú zǐ | ①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毛。②〈方〉胡匪。 | |
胡福 | hú fú | 无穷之福。 | |
胡匪 | hú fěi | ㄏㄨˊ ㄈㄟˇ | 〈方〉旧时称土匪。也叫胡子。 解放前东北对土匪的称呼。又叫“胡子” |
胡风 | hú fēng | 胡风(1902胡风1985)1.北风。2.诗人,文艺理论家。原名张光人(1902胡风1985),湖北蕲州(今蕲春)人。1929年留学日本。1933年参加左联。后专事写作。抗战期间主编《七月》等杂志。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协常委。1954年因写《对文艺问题的意见》而受错误批判,被拘押。1980年平反。著有长诗《安魂曲》、诗集《欢乐颂 | |
胡儿 | hú ér | 1.指胡人。多用为蔑称。 2.清末民初泛用为对外国人的蔑称。 3.指胡人的儿童。 4.果核。 | |
胡钉铰 | hú dīng jiǎo | 唐贞元﹑元和间人﹐名令能﹐以钉铰为业。能诗﹐不废钉铰之业﹐远近号为“胡钉铰”。见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九﹑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胡令能》。 | |
胡胡 | hú hú | 1.象声词。形容风声﹑笑声或器物震动的声音。 2.指胡琴。 | |
胡耇 | hú gǒu | 1.亦作“胡耈”。 2.年老的人。亦指年老;高寿。 | |
胡头 | hú tóu | 见“胡公头”。 | |
胡星 | hú xīng | 指昴星。古代以天象附会人事﹐认为昴星象征胡人。《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胡星也,为白衣会。”张守节正义:“摇动若跳跃者,胡兵大起。”后常以“胡星”喻指胡兵及其势焰。 | |
胡元 | hú yuán | 对元朝的贬称。 | |
胡燕 | hú yàn | 燕的一种。 | |
胡支 | hú zhī | 胡说。 | |
胡整 | hú zhěng | 方言。乱搞。 | |
胡威绢 | hú wēi juàn | 晋胡威少有志向﹐厉操清白。父质为荆州刺史﹐威往省。告归﹐质赐绢一匹﹐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俸禄之余﹐故以为汝道路粮耳。”威始受之。见《三国志.魏志.胡威传》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晋阳秋》及《晋书.胡威传》。后以“胡威绢”为父子以清廉互励的典实。 | |
胡为 | hú wéi | 何为﹐为什么。 | |
胡祆 | hú xiān | 唐时称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信仰为胡祅﹐并在长安等地建有胡祅祠。 | |
胡云 | hú yún | 胡说。 | |
斮胫 | zhuó jìng | 斩断胫骨。典出《书·泰誓下》:“斮朝涉之脛,剖贤人之心。”孔 传:“冬月见朝涉水者,谓其脛耐寒,斩而视之。”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淇水》:“紂 乃於此斮脛而视髓也。”清 褚人穫《坚瓠补集·谢禁缠足表》:“以七尺 吴 綾,甘同斮脛之惨。” | |
脚胫 | jiǎo jìng | 小腿。 | |
断胫 | duàn jìng | 砍断小腿。古代的一种肉刑。亦指君主对臣民残暴的行为。 | |
斫胫 | zhuó jìng | 斩断胫骨。典出《书.泰誓下》:“斫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孔传:“冬月见朝涉水者,谓其胫耐寒,斩而视之。” | |
胫然 | jìng rán | 犹胫如。 | |
胫胫 | jìng jìng | 硁硁。固执貌。 | |
胫部 | jìng bù | 1.马或其他四足动物后肢膝关节和跗关节之间的部位。2.小腿的前方。 | |
胫如 | jìng rú | 强直貌。 | |
胫毛 | jìng máo | 谓物之细微者。犹言一丝一毫﹐多指个人得失。 | |
胫无毛 | jìng wú máo | 形容奔走辛劳之甚。 | |
列胪 | liè lú | 犹罗列。 | |
汉胪 | hàn lú | 《汉书.叔孙通传》:“大行设九宾,胪句传。”颜师古注引苏林曰:“上传语告下为胪。”后因以“汉胪”指帝王的诏旨。 | |
鸿胪 | hóng lú | 1.官署名。《周礼》官名有大行人之职,秦及汉初称典客,景帝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改称大鸿胪,主掌接待宾客之事。东汉以后,大鸿胪主要职掌为朝祭礼仪之赞导。北齐始置鸿胪寺,唐一度改为司宾寺,南宋﹑金﹑元废,明复之,清沿置。主官或称卿,或称正卿,副职为少卿,属官因各朝 | |
传胪 | chuán lú | 1.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卫士齐声传名高呼,谓之传胪。 2.明代称科举第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 | |
小传胪 | xiǎo zhuàn lú | 科举时代﹐殿试后宣读皇帝诏书和登第进士名次﹐叫传胪。清制﹐四月二十一日殿试﹐二十五日传胪。殿试后﹐阅卷大臣列甲第名次﹐进呈钦定,于二十四日先拆前十卷﹐按名引见﹐叫小传胪。参阅清陆以湉《冷庐杂识.传胪》。 | |
胪情 | lú qíng | 陈情。 | |
胪列 | lú liè | ㄌㄨˊ ㄌㄧㄝ ˋ | 1.罗列;列举。 2.犹陈列。 |
胪言 | lú yán | 传言;流言;群体之言。 | |
胪陈 | lú chén | ㄌㄨˊ ㄔㄣˊ | 逐一陈述。 |
胪肿 | lú zhǒng | 病名。腹肿。 | |
胪析 | lú xī | 分别剖析。 | |
胪声 | lú shēng | 胪唱的声音。 | |
胪呼 | lú hū | 犹胪唱。 | |
胪断 | lú duàn | 析断﹐推断。 | |
胪欢 | lú huān | 1.亦作“胪歡”。 2.歌呼欢腾。 | |
胪歡 | lú huān | 见“胪欢”。 | |
胪人 | lú rén | 即鸿胪。古代主宾客之官。 | |
胪云 | lú yún | 指殿试及第。科举时代殿试及第者﹐由皇帝在殿上宣读名次﹐然后由卫士齐声高呼﹐胪传至阶下﹐故称。 | |
静脉压 | jìng mài yā | 静脉的血液张力。 静脉的血液张力 | |
弱脉 | ruò mài | 脉象之一。脉来细软而沉,柔弱而滑。见于气血不足的虚症。 脉象之一。脉来细软而沉,柔弱而滑。见于气血不足的虚症 | |
泉脉 | quán mài | 地下伏流的泉水。类似人体脉络,故称。 | |
切脉 | qiè mài | ㄑㄧㄝ ˋ ㄇㄞˋ | 1.亦作"切衇"。 2.按脉。中医诊断病症方法之一。 |
气脉 | qì mài | 1.血气与脉息。 2.谓诗文的气势﹑结构﹑脉络。 3.指信息往来﹑联系的渠道。 4.指风气﹐习俗。 5.犹气运。 6.旧时堪舆家称山水走向中的灵气。认为宅基﹑墓地是否灵气所钟﹐足以决定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 | |
毛脉 | máo mài | 须发与血脉。《国语.楚语上》:“且夫制城邑若体性焉,有首领﹑股肱,至于手拇﹑手脉。”韦昭注:“毛,须发。”一说为细血管。借指隐蔽细微之处。 | |
络脉 | luò mài | 1.中医指人体由经脉分出的大小分支。 2.脉络,比喻头绪或条理。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13-2024 风锐辞海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