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拼音 | 注音 | 意思解释 |
---|---|---|---|
徯幸 | xī xìng | 1.希望;觊觎。 2.迷惑。 3.戏弄。 | |
徯隧 | xī suì | 小道。 | |
徯径 | xī jìng | 蹊径,小路。 | |
暴徵 | bào zhēng | 同“暴征”。唐 白居易《杜陵叟》诗:“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旧唐书·五行志》:“猛吏淫威奋其毒,暴徵急政破其资。” | |
鼓徵 | gǔ zhēng | 谓击鼓召众。《礼记·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所以警众也。”郑玄 注:“大昕,早昧爽,击鼓以召众也。警,犹起也。《周礼》‘凡用乐’,大胥‘以鼓徵学士’。” | |
八徵 | bā zhēng | 1.谓为识别人才进行的八种考查。《六韬·选将》:“太公 曰:‘知之有八徵: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谋,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徵皆备 | |
激徵 | jī zhēng | 1.指激扬高亢的乐音。徵,五声音阶之一。《汉书·礼乐志》:“展诗应律鋗玉鸣,函宫吐角激徵清。” | |
考徵 | kǎo zhēng | 考求。 明 方孝孺《茹荼斋记》:“游行四方,考徵生民之利害,揣度风俗之盛衰,综覈古今治乱之由。” | |
嚼徵 | jiáo zhēng | 谓调弄音律。 清 吴伟业《楚两生歌》:“一生嚼徵与含商,笑杀 江 南古调亡。” | |
病徵 | bìng zhēng | 1.疾病的征候。 | |
流徵 | liú zhǐ | 音调名。 | |
浮徵 | fú zhēng | 超额征收。 清 贝青乔《哀甬东诗小序》:“鄞县 赋额浮徵逾倍。” | |
急徵 | jí zhēng | 1.紧急征召。唐 方干《献王大夫》诗之一:“早赴急徵来凤沼,常陪内宴醉龙楼。”《旧唐书·崔彦昭传》:“独推元老,曾请急徵,以守道而自臻,实荣亲之最重。” | |
遐徵 | xiá zhēng | 谓对远处或以往的事物加以考察。 唐 周鍼《登吴岳赋》:“遐徵众岳,式并嶐崇。”唐 张叔良《五星同色赋》:“逖览传记,遐徵休咎。” | |
特徵 | tè zhēng | ㄊㄜˋ ㄓㄥ | 1.特别征召。 |
庶徵 | shù zhēng | 各种徵候。《书·洪范》:“八、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风。”孔 传:“雨以润物,暘以乾物,煖以长物,寒以成物,风以动物,五者各以其时,所以为众验。”《朱子语类》卷一一七:“以人事则有八政,以天时则有五纪。稽之於卜筮,验之以庶徵,无所不备。” | |
派徵 | pài zhēng | 摊派征收。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九》:“盖各里派徵钱粮,譬如本户该徵白银十两,但纳串二三两与粮里,收去银三四两,则粮里絶不敢至其家催办矣。”《清会典事例·户部·计屯贴运》:“赤军四百八十名,按名派徵运费银一两三钱三分。” | |
象徵 | xiàng zhēng | 1.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意义。 《长江大桥纪念碑碑文》:“它象征着和平,它象征着幸福,象征着劳动的光辉。” | |
徵授 | zhēng shòu | 征召授官。 清 叶廷琯《吹网录·韦津误死》:“及 洛阳 平,高祖 与 津 有旧,徵授諫议大夫。”参见“徵拜”。 | |
徵痛 | zhēng tòng | 谓受惩罚,遭痛苦。 徵,通“惩”。唐 蒋防《霍小玉传》:“徵痛黄泉,皆君所致。” | |
徵辟 | zhēng bì | 谓征召布衣出仕。 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后汉书·儒林传下·蔡玄》:“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録者万六千人,徵辟并不就。”五代 齐己《闻沉彬赴吴都请辟》诗:“长讶高眠得稳无,果随徵辟起江湖。”金 王若虚《谬误杂辨》:“谢安 初不就徵辟,夫人 刘氏 见家门富贵而 安 独静 | |
徵歌 | zhēng gē | 谓征招歌伎。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之二:“选妓随雕輦,徵歌出洞房。”《剪灯新话·滕穆醉游聚景园记》:“徵歌调《玉树》,閲舞按《梁州》。”《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当 元宗 天宝 改元以后……除了选色徵歌之外,一概付之不闻不问。” | |
徵理 | zhēng lǐ | 召见审问。《元典章·吏部四·告叙》:“於内若有侵欺係官钱粮等物,必须徵理,及被问公私事务纔候归对了毕,於解由内明白开写追问始末缘由。” | |
徵拜 | zhēng bài | 征召授官。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 洛阳 北部尉,迁 顿丘 令,徵拜议郎。”《周书·裴宽传》:“武成 二年,徵拜司中大夫。”唐 刘长卿《送梁郎中赴吉州》诗:“但愁徵拜日,无奈借留何!”唐 韩愈《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诗:“已知奏课当徵拜,那復淹留咏白苹。” | |
徵象 | zhēng xiàng | 1.验证。 南朝 宋 鲍照《<河清颂>序》:“臣闻善谈天者,必徵象於人;工言古者,先考绩於今。”唐 罗隐《谗书·解武丁梦》:“商 之道削也,武丁 嗣之,且惧祖宗所传圮坏於我……乃用假梦徵象,以活 商 命。” | |
徵考 | zhēng kǎo | 考求征信。明 宋濂《<陶氏家乘>序赞》:“夫自 唐 以前,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凡有司选举,民俗昏聘,则互相徵考。所以明贵贱,别亲疎,各有统纪,不相淆乱也。”郭沫若《断断集·答马伯乐教授》:“绝对的年代虽然不能知道,相对的年代则大抵可以征考。” | |
徵索 | zhēng suǒ | 索取;征派勒索。 唐 李公佐《庐江冯媪传》:“前,又见老叟与媪,据牀而坐,神气惨戚,言语呫囁,有若徵索财物,追逐之状。”《元典章新集·刑部·追理》:“今后似此徵索钱物,勾扰百姓,理合经由有司追理。”明 姚士粦《见只编》卷上:“当事徵索,动至百十,有司患之。”清 恽敬《浙江分巡 | |
徵拔 | zhēng bá | 征召选拔。《后汉书·盖勋传》:“徵拔英俊,以兴 汉 室。” | |
徵祥 | zhēng xiáng | 征兆。亦特指祥兆。汉 刘向《说苑·善说》:“陛下之身逾盛,天瑞并至,徵祥毕见。”晋 葛洪《抱朴子·对俗》:“仰望云物之徵祥,俯定卦兆之休咎。”唐 刘知几《史通·汉书五行志错误》:“班 书载此徵祥,虽具剖析,而求诸后应,曾不缕陈,叙事之宜,岂其若是?”《敦煌变文汇录·维摩诘经菩萨 | |
徵实 | zhǐ shí | 1.谓具体实在地表达、表现。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 | |
徵稿 | zhēng gǎo | 按某一要求征求文稿作品。鲁迅《书信集·致王冶秋》:“张英雄 新近给我一信,又有《文学导报》征稿之印刷品寄来。”闻一多《龙凤》:“前些时接到一个新兴刊物负责人一封征稿的信,最使我发生兴味的是那刊物的新颖命名--《龙凤》。” | |
徵收 | zhēng shōu | 徵收有三重意思:“收取赋税”,“泛指收取”和“招收”。 | |
徵租 | zhēng zū | 征收租税。 《北齐书·苏琼传》:“州计户徵租,復欲推其贷粟。”唐 韩愈《嗟哉董生行》:“爵禄不及门,门外惟有吏,日来徵租更索钱。”宋 陆游《野兴》诗之二:“敲门唯有徵租吏,好事元无送米僧。” | |
徵婚 | zhēng hūn | 公开征求配偶。鲁迅《准风月谈·双十怀古》:“战士社代社员征婚。” | |
徵起 | zhēng qǐ | 征召起用。唐 杜甫《洗兵马》诗:“徵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 | |
徵取 | zhēng qǔ | 征收索取;征求取得。 《南史·陈纪下·后主》:“税江税市,徵取百端。”清 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三:“明年冬,秋帆先生 来抚 齐 鲁,同有勒成一书之志。遂商榷条例,博稽群籍,徵取全省碑刻搨本。”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八章第四节:“谋害法不得行,改取废立法,宣称‘帝久病不能君天下’ | |
徵亡 | zhēng wáng | 招致败亡。汉 徐干《中论·法象》:“却犨 以傲享徵亡,冀缺 以敬妻受服。” | |
徵儥 | zhēng yù | 招买。 谓招徕顾客。《周礼·地官·司市》:“以量度成贾而徵儥,以质剂结信而止讼。”郑玄 注:“徵,召也。儥,买也。物有定价,则买者来也。”贾公彦 疏:“儥买之物贾定,则召买者来。故云徵儥也。”一说卖货不相欺。见 清 俞樾《群经平议·周礼》“司市”。 | |
徵候 | zhēng hòu | ㄓㄥ ㄏㄡˋ | 发生某种情况的迹象,征兆。郁达夫《迷羊》五:“电灯亮起来了,远远传来的旅馆前厅的杂沓声,大约是开晚饭的征候。”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十一章:“敌人对我 白云岭 战略要点展开大规模进攻的征候越来越明显了。”杨朔《三千里江山》第三段:“瓦斯灯苗发了红,不似先前那么雪亮了,这是天 |
徵乞 | zhēng qǐ | 求取。明 李东阳《杂记》:“至於姻戚乡党,转相徵乞,动成卷帙,其辞亦互为蹈袭,陈俗可厌。” | |
徵集 | zhēng jí | ㄓㄥ ㄐㄧˊ | 1.召集。《后汉书·韦彪传》:“徵集名儒,大定其制。”《元典章·诏令·登宝位诏》:“先帝奄弃天下,勋戚元老咸谓大寳之承既有成命,非与前圣宾天而始徵集宗亲设所宜立者比。”清 曾国藩《何君殉难碑记》:“至 霍山,徵集溃兵团勇三千餘人。” |
宣德窰 | xuān dé yáo | 明 宣德 年间于 江西 景德镇 所设的官窑。 所选瓷器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参阅 清 朱琰《陶说》。 | |
何德何能 | hé dé hé néng | ㄏㄜˊ ㄉㄜˊ ㄏㄜˊ ㄋㄥˊ | 没有德行和能耐。 |
公德心 | gōng dé xīn | 公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公共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 | |
曼德琳 | màn dé lín | 即曼陀林。参见“曼陀林”。 | |
明德门 | míng dé mén | 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南城门之一。在启夏门和安化门之间,是城中唯一有五个门洞的城门。门洞各宽5米,深18.5米。遗址在今陕西西安杨家村。 | |
麟德殿 | lín dé diàn | 唐代宫殿名。 | |
建德乡 | jiàn dé xiāng | 即建德国。 | |
建德国 | jiàn dé guó | 1.亦称“建德”。 2.《庄子》中虚构的无为而治的理想国。 | |
迦布德迦 | jiā bù dé jiā | 梵语kapotaka的音译。鸽子,白鸽。 | |
河清德颂 | hé qīng dé sòng | 即《河清颂》。 | |
道德习惯 | dào dé xí guàn | 指个人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的习惯方式。具有一定的道德意义,并对他人和社会有利害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克服不良的道德习惯,是道德教育的任务之一。 | |
道德经 | dào dé jīng | 指《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但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抄写本, | |
道德义务 | dào dé yì wù | 简称“义务”。个人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应尽的道德责任。大致包括对他人和对社会两大类:前者是对自己的家庭、亲属、朋友、同事等应尽的责任,后者是对祖国、民族、集体等应尽的责任。是人们基于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理解,在内心信念的引导下自觉履行的责任。 | |
伯鸾德耀 | bó luán dé yào | 1.汉梁鸿字伯鸾,孟光字德耀。夫妇相敬如宾,贫贱而志不移。旧时作为贤夫妇的典型。 2.用以代称贤夫妇。 | |
八功德水 | bā gōng dé shuǐ | 佛教语。谓西方极乐世界浴池中具有八种功德之水。八种功德为:一甘﹐二冷﹐三软﹐四轻﹐五清净﹐六不臭﹐七不损喉﹐八不伤腹。 | |
水功德局 | shuǐ gōng dé jú | 宋代社会的一种骗局。 | |
颂德碑 | sòng dé bēi | 《后汉书.窦章传》:“贵人早卒,帝追思之无已,诏史官树碑颂德。”后因称歌颂功德的碑刻为颂德碑。 | |
武德舞 | wǔ dé wǔ | 雅舞名。多用于宗庙祭礼。 | |
五德终始 | wǔ dé zhōng shǐ | 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的学说。指水﹑木﹑金﹑火﹑土五种物质德性相生相克和终而复始的循环变化,论者并用以推断自然的命运和王朝兴亡的原因。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13-2024 风锐辞海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