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拼音 | 注音 | 意思解释 |
---|---|---|---|
寇儆 | kòu jǐng | 同“寇警”。 | |
呼儆 | hū jǐng | 谓高呼报警。 | |
惩儆 | chéng jǐng | 见“惩警”。 | |
申儆 | shēn jǐng | 儆戒;训戒。 | |
示儆 | shì jǐng | 显示儆戒。 | |
时儆 | shí jǐng | 适时的警告。 | |
箴儆 | zhēn jǐng | 犹规戒。 | |
儆惕 | jǐng tì | 1.戒惧。 2.指使戒惧。 | |
儆跸 | jǐng bì | 谓在皇帝出入经过的地方严加戒备,断绝行人。儆,警戒;跸,清道。 | |
儆儆 | jǐng jǐng | 不安貌;戒惧貌。 | |
儆鉴 | jǐng jiàn | 鉴戒。 | |
儆报 | jǐng bào | 警报,告急的通知或信号。 | |
儆守 | jǐng shǒu | 戒备防守。 | |
儆戒 | jǐng jiè | ㄐㄧㄥˇ ㄐㄧㄝ ˋ | 警戒;戒备;戒惧。 告诫人使注意改正缺点错误 |
儆备 | jǐng bèi | 警戒防备。 | |
儆励 | jǐng lì | 警戒策励。 | |
儆醒 | jǐng xǐng | 警诫而使醒悟。 | |
儆急 | jǐng jí | 紧急(事件)。一般指军情。 | |
僔僔 | zǔn zǔn | 聚貌。《楚辞·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 汉 王逸 注:“总总,犹僔僔,聚貌。”《左传·僖公十五年》“《诗》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僔沓背憎,职竞由人’” 唐 孔颖达 疏:“今小人僔僔沓沓相对谭语,背则相憎,主於竞逐为恶者由人耳。” | |
僔沓 | zǔn tà | 谓相聚面语。 | |
化性起僞 | huà xìng qǐ wěi | 谓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 《荀子·性恶》:“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杨倞 注:“言圣人能变化本性,而兴起矫伪也。”《宋史·蔡元定传》:“元定 简学者 刘礪 曰:‘化性起伪,乌得无罪!’未几,果謫 道州。”罗惇曧《文学源流》:“宋 儒排 荀子 性恶 | |
篡僞 | cuàn wěi | 犹篡夺。《后汉书·张纯传》:“遭值篡伪,多亡爵土。” | |
幻僞 | huàn wěi | 虚假,不诚实。清 周亮工《书影》卷九:“﹝西僧﹞更问各国风气视 中国 何如?答曰:‘荒远那得如 中国,但诸国不如 中国 会説谎耳。’此言自 唐 虞 已来,便觉多媿,不独幻伪如今也。” | |
闇僞 | àn wěi | 昏昧诈伪。《后汉书·文苑传下·刘梁》:“夫事有违而得道,有顺而失义,有爱而为害,有恶而为美,其故何乎?盖明智之所得,闇伪之所失也。” | |
晦僞 | huì wěi | 隐晦与虚假。唐 高彦休《唐阙史·赵和》:“至於疑似晦伪之事,悉能以情理之。” | |
智僞 | zhì wěi | 智巧伪行。《文子·上礼》:“各欲行其智伪,以容於世,而失大宗之本。”汉 严遵《道德指归论·治大国》:“民如胎鷇,主如赤子,智伪无因而生,巧故无由而起。” | |
祅僞 | yāo wěi | 邪恶虚妄。《后汉书·蔡邕传》“臣子旷然,众庶解悦”李贤 注引《汉名臣奏》:“制曰:‘朕以不德,秉统未明,以招祅伪,将何以昭显宪法哉?’” | |
浮僞 | fú wěi | 虚伪。《后汉书·郎顗传》:“当其迁者,竞相荐謁,各遣子弟,充塞道路,开长姦门,兴致浮伪,非所谓率由旧章也。”唐玄宗《<孝经>序》:“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宋 司马光《论举选状》:“如此,则求贤之路广,请託之源絶,浮伪之风息,得人之颂兴矣。”章炳麟《别录》:“其持书求荐 | |
假僞 | jiǎ wěi | 虚假。《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粲 劝 表 子 琮,令归 太祖”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孙权 自此以前,尚与中国和同,未尝交兵,何云‘驱 权 於 江 外’乎……又 白登 在 平城,亦 魏武 所不经,北征 乌丸,与 白登 永不相豫。以此知 张騭 假伪之辞,而不觉其虚之自露也。” | |
空僞 | kōng wěi | 谓徒有虚名。汉 应劭《风俗通·正失·封泰山禅梁父》:“予以空伪,承乏 东岳,忝素六载。” | |
酢僞 | cù wěi | 欺诈。 酢,通“诈”。睡虎地 秦 墓竹简《秦律杂抄》:“百姓不当老,至老时不用请,敢为酢伪者,貲二甲。” | |
慝僞 | tè wěi | 奸伪。 晋 葛洪《抱朴子·用刑》:“为治国有道,而助之以刑者,能令慝伪不作,凶邪改志。” | |
僞定 | wěi dìng | 犹言表面平定。《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戮 謖 以谢众……於是以 亮 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曹操 智计殊絶於人,其用兵也,髣髴 孙 吴,然困於 南阳,险於 乌巢,危於 祁连,偪於 黎阳,几败 伯山,殆死 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卢弼 集解引 | |
僞情 | wěi qíng | 虚假的情意。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一有伪情,触涂难继。” | |
僞史 | wěi shǐ | 指僭伪、非正统政权的史书。唐 刘知几《史通·因习》:“当 晋 宅 江 淮,实膺正朔,嫉彼羣雄,称为僭盗。故 阮氏《七録》以 田、范、裴、段 诸记,刘、石、苻、姚 等书,别剏一名,题为‘伪史’。” | |
僞臣 | wěi chén | 1.诈伪之臣。汉 桓宽《盐铁论·论诽》:“未见君子,不知伪臣。”汉 王褒《四子讲德论》:“夫世衰道微,伪臣虚称者,殆也。” | |
僞化 | wěi huà | 谓为敌伪势力所控制。刘笃庆《把敌人挤出蒲阁寨》:“蒲阁寨 是敌人一个中心据点,周围三十里以内的村庄,都被伪化了。” | |
僞方 | wěi fāng | 1.骗人的方术。《六韬·上贤》:“伪方异伎,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者,必止之。” | |
僞朝 | wěi cháo | 指僭伪、非正统的王朝。晋 李密《陈情表》:“臣少事伪朝,歷职郎署。” | |
僞撰 | wěi zhuàn | 1.伪造杜撰。 《旧唐书·则天皇后纪》:“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宋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书类》“《古三坟书》一卷”:“晁公武 云:‘张商英 伪撰。’”清 崔述《考信录提要·总目》“《补上古考信录》二卷”:“加以 杨 墨 之徒,欲絀 唐 虞 三代之治,藉其荒远无徵,乃妄造名号,伪撰 | |
僞俗 | wěi sú | 诈伪的风气。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修黎 抗伪俗弊习以成诗,而诗亦即受伪俗弊习之夭阏。”修黎,今译作“雪莱”。 | |
僞冒 | wěi mào | 假冒;冒充。 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六:“时 归明 人观察使 黄璘,措置 广西 边事,招徠 大理国 进奉。朝廷疑之,下本路帅臣究实。曾祖抗章言伪冒,忤 蔡京 意,乃落职宫祠。”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八章第二节:“经检出的伪冒户籍,称为‘却籍’,要被罚充远戍。” | |
颂僖 | sòng xī | 犹颂鲁。僖,指鲁僖公。 | |
阿僧祇劫 | ā sēng qí jié | 佛教语。谓无数极长之时节。 | |
阿僧祇 | ā sēng qí | 梵语的译音。义译为无数。 | |
沙僧 | shā sēng | 即沙悟净。 | |
贫僧 | pín sēng | 1.僧人自称的谦辞。 2.贫苦的僧人。 僧人谦称自己假如我和尚吃了你饭,你丈夫晓得,骂你,却不罪坐贫僧也。——《西游记》 | |
尼僧 | ní sēng | 尼姑。 | |
内僧 | nèi sēng | 即内供奉。大内道场的僧职。始于唐肃宗至德元年。 | |
名僧 | míng sēng | 有名望的高僧。 | |
女僧 | nǚ sēng | 尼姑。 | |
林僧 | lín sēng | 山林古寺中的僧人。 | |
熝头僧 | lù tóu sēng | 詈语。 | |
髡僧 | kūn sēng | 1.亦作“髠僧”。 2.指僧人。因僧人不蓄发﹐故称。 | |
老僧 | lǎo sēng | ㄌㄠˇ ㄙㄥ | 1.年老的和尚。 2.老和尚自称。 |
枯僧 | kū sēng | 老僧;孤僧。 | |
楞伽僧 | léng jiā sēng | 泛指僧人。 | |
九僧 | jiǔ sēng | 1.指宋初惠崇等九个和尚。他们以诗闻名于世,时号“九僧”。有合集《九僧诗》。 2.佛教举行大法会时的九位司事的僧人。即:导师﹑咒愿师﹑呗师﹑散花师﹑梵音师﹑锡杖师﹑引头﹑堂达和衲众。 | |
火宅僧 | huǒ zhái sēng | 有妻室的僧人。佛教谓入世即居火宅,为僧而有室家,是未离火宅,故称。 | |
胡僧 | hú sēng | 古代泛称西域﹑北地或外来的僧人。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13-2024 风锐辞海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