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拼音 | 注音 | 意思解释 |
---|---|---|---|
松髯 | sōng rán | 指松叶。因其针状如髯,故称。 | |
须髯 | xū rán | 1.亦作“须?”。 2.络腮胡子。 | |
玉髯 | yù rán | 喻豆芽。 | |
髯髩 | rán bìn | 见“髯鬢”。 | |
髯毛 | rán máo | ㄖㄢˊ ㄇㄠˊ | |
髯参 | rán cān | “髯参军”的省称。晋郄超为桓温记室参军﹐多髯,时人称“髯参军”。后用以称记室参军。 | |
髯虵 | rán shé | 见“髯蛇”。 | |
髯戟 | rán jǐ | 谓须髯张开如戟。 | |
髯胡 | rán hú | 胡人多须﹐故称。 | |
髯鬣 | rán liè | 1.亦作“髥?”。 2.胡须。 | |
髯须主簿 | rán xū zhǔ bù | 羊的别称。 | |
髯孙 | rán sūn | 1.三国吴孙权的绰号。 2.宋孙莘老的诨号。 | |
髯丽 | rán lì | 即髯公。参见“髯公”。 | |
髯公 | rán gōng | 传说中的猿猴类动物。 | |
髯断 | rán duàn | 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龙?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以“髯断”谓皇帝仙逝。 | |
髯髯 | rán rán | 1.多须貌。 2.舒展迟缓貌。 | |
髯蛇 | rán shé | 1.亦作“髥蛇”。亦作“髯虵”。 2.岭南所产大蛇。可入药。 | |
髯主簿 | rán zhǔ bù | 见“髯须主簿”。 | |
髯口 | rán kǒu | 也称口面。传统戏曲演员扮演脚色时所戴假须。因身分﹑性格不同而种类各异。 表演中国传统戏剧时演员口上所挂的假髯 | |
髯士 | rán shì | 多须的人。 | |
髯狎 | rán xiá | 即髯公。参见“髯公”。 | |
丱髮 | guàn fā | 1.童发。南朝 梁简文帝《舞赋》:“丱髮初筓,参差俱集。” | |
头髲 | tóu bì | 假发﹐假髻。 | |
髲子 | bì zǐ | 假髻。 | |
髲髢 | bì dí | 1.亦作“髲鬄”。亦作“髲鬀”。 2.假髻。 | |
髣髴 | fǎng fèi | ㄈㄤˇ ㄈㄟˋ | 1.隐约,依稀。 2.约略的形迹。 3.类似,好像。 4.引申为比似﹐比并。 5.仿照,模仿。 6.大约,几乎。 |
彷髴 | páng fèi | 见“仿佛”。 | |
髬耏 | pī ér | ㄆㄧ ㄦˊ | 见“髬髵”。 |
髦髫 | máo tiáo | 犹老幼。髦,通“耄”。 | |
垂髫 | chuí tiáo | ㄔㄨㄟˊ ㄊㄧㄠˊ | 指童年或儿童。古代儿童未冠,头发下垂:黄发垂髫,并恬然自乐。 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
龀髫 | chèn tiáo | 1.亦作“齓髫”。 2.指童年。 | |
霜髫 | shuāng tiáo | 披垂的白发。 | |
玄髫 | xuán tiáo | 1.亦作“玄龆”。 2.指黑发儿童。 3.指童年时期。 4.黑发。 | |
髫初 | tiáo chū | 幼年时期。 | |
髫丱 | tiáo guàn | 幼年。 | |
髫小 | tiáo xiǎo | 犹幼小。 | |
髫女 | tiáo nǚ | 女孩。 | |
髫龄 | tiáo líng | ㄊㄧㄠˊ ㄌㄧㄥˊ | 幼年。 童年,幼年 |
髫幼 | tiáo yòu | 幼年。 | |
髫岁 | tiáo suì | 幼年。 | |
髫辫 | tiáo biàn | 垂髫与辫髻之时。指幼年。 | |
髫龀 | tiáo chèn | 1.亦作“髫齓”。 2.谓幼年。 3.指幼童。 | |
髫稚 | tiáo zhì | 1.亦作“髫穉”。 2.幼年;儿童。 | |
髫冠 | tiáo guān | 青少年。 | |
髫穉 | tiáo zhì | 见“髫稚”。 | |
髫秀 | tiáo xiù | 犹妙龄。 | |
髫齿 | tiáo chǐ | 幼年。 | |
髫发 | tiáo fā | 小儿垂发。引申为幼年。 | |
髫羁 | tiáo jī | 儿童发髻。借指儿童。语本《礼记.内则》:“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鬌,男角女羁。” | |
髺髮 | kuò fā | 犹束发。 | |
髺頭 | kuò tóu | 犹束发。 | |
赤髭白足 | chì zī bái zú |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中.佛陀耶舍》:“舍(耶舍)为人赤髭,善解《毗婆沙》,时人号曰赤髭毗婆沙。”又《神异下.释昙始》:“始(昙始)足白于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湿,天下咸称白足和尚。”后以“赤髭白足”泛指有道行的僧人。 | |
胡髭 | hú zī | 胡子。 | |
黑髭髭 | hēi zī zī | 形容黑而密。 | |
赤髭 | chì zī | 1.亦作“赤頿”。 2.指有道僧人。 | |
须髭 | xū zī | 胡须。 | |
银髭 | yín zī | 白髭须的美称。 | |
髭须 | zī xū | 1.亦作“髭?”。 2.胡子。唇上曰髭,唇下为须。 嘴周围的胡子 | |
髭根 | zī gēn | 胡须的根部。 | |
髭髯 | zī rán | 1.亦作“髭?”。 2.胡须。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13-2024 风锐辞海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