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拼音 | 注音 | 意思解释 |
---|---|---|---|
顋颊 | sāi jiá | 1.指腮。 | |
顋巴 | sāi bā | 指腮。 | |
打顐 | dǎ wèn | 见“打诨”。 | |
顑颔 | kǎn hàn | 因饥饿而面黄肌瘦的样子。 | |
心願 | xīn yuàn | ㄒㄧㄣ ㄩㄢˋ | 心中的愿望。 |
频顣 | pín cù | 见“频蹙”。 | |
颦顣 | pín cù | 见“颦蹙”。 | |
顣頞 | cù è | 鼻高貌。 鼻子高高的样子 | |
聉顡 | wà wài | 痴癫貌﹐不聪明貌。 | |
顦悴 | qiáo cuì | 见“顦顇”。 | |
顦顇 | qiáo cuì | 1.亦作“顦悴”。 2.形容枯槁瘦弱。 3.忧愁;困苦。 | |
顩钵罗 | yǎn bō luó | 梵文Kambala的音译。意为羊毛。 | |
八音盒 | bā yīn hé | 一种器物,开动匣里的发条后,能奏出各种固定的乐曲。 | |
注音字母 | zhù yīn zì mǔ,zhù yīn fú hào |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前用来标注汉字字音的音标,采用笔划简单的汉字,有的加以修改,共有二十四个声母,十六个韵母。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前用来标注汉字字音的音标,采用笔划简单的汉字,有的加以修改,共有二十四个声母,十六个韵母 | |
青林音乐 | qīng lín yīn yuè | 蝉声的谑称。 | |
轻音乐 | qīng yīn yuè | 通俗音乐的一种。采用传统的配器手法及和声规范。以轻快流畅、通俗易懂为特点。 指轻快活泼、以抒情为主、结构简单的乐曲,包括器乐曲、舞曲等 | |
留音机 | liú yīn jī | 见“留声机”。 | |
扩音机 | kuò yīn jī | 用来扩大声音的装置,用于有线广播。 用于有线广播的扩音装置 | |
九音锣 | jiǔ yīn luó | 云锣。 | |
国际音标 | guó jì yīn biāo | 国际语音学会制定的标音符号。初稿在1888年发表,后来经过不断的修改,内容逐渐完备,各种语言常用的音都有适当的符号。形式以拉丁字母的小楷为主,加以补充。在各种音标中,是通行范围较广的一种。 | |
观音竹 | guān yīn zhú | 竹名。形小,可供盆栽。元 李衎《竹谱详录·竹品谱》:“观音竹,两 浙、江、淮 俱有之,一种与淡竹无异,但叶差细瘦,彷彿杨柳,高止五六尺,婆娑可喜,亦有紫色者。永州 祁阳 有一种止高五七寸,人家多植之水石之上,数年不凋瘁,彼人亦名观音竹。”明 罗曰褧《咸宾录·南夷志一·占城》:“其 | |
观音粉 | guān yīn fěn | 一种白色黏土。旧时灾民常用来充饥,食后不能消化,常因而致死。 | |
观音柳 | guān yīn liǔ | 柽柳的别称。 | |
光音王 | guāng yīn wáng | 镜的戏称。镜字拆散而为“光音王”,故云。 | |
观音手 | guān yīn shǒu | 一种小贝壳。旧时浙江沿海的人将这种小贝壳用线串在一起,戴在孩子的手腕或脚踝上,认为可以避邪。 | |
观音兜 | guān yīn dōu | 旧时妇女用的一种风帽。因帽子后沿披至颈后肩际,类似佛像中观音菩萨所戴的帽子式样,故称。 | |
观音衲 | guān yīn nà | 黄袍的别称。 | |
观音土 | guān yīn tǔ | 一种白色的黏土。也叫观音粉。 | |
复音词 | fù yīn cí | 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如葡萄、服务、革命、共产党等。 | |
辅音字母 | fǔ yīn zì mǔ | 表示辅音的字母。 表示辅音的字母 | |
福音书 | fú yīn shū | 指基督教《新约全书》中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里面记载传说的耶稣生平事迹和教训。 | |
放音机 | fàng yīn jī | 即扩音机。用来扩大声音的装置,用于有线广播。 | |
电子音乐 | diàn zǐ yīn yuè | 指用电子计算机的技术手段编制创作出来的音乐。也指用电子乐器演奏的音乐。 利用电子机件发声制作出来的音乐 | |
表音法 | biǎo yīn fǎ | 用书写符号或印刷符号表现某一语言的读音的方法。 | |
八音匣 | bā yīn xiá | 西洋乐器名。 形为方匣,内置发条,机动发音,能奏出固定的乐曲。 | |
八音琴 | bā yīn qín | 见“八音匣”。 | |
八音联欢 | bā yīn lián huān | 清末流行于北京的一种弹唱艺术。 | |
五音儿 | wǔ yīn ér | 即五音士。 | |
五音戏 | wǔ yīn xì | 戏曲剧种。流行于山东济南﹑淄博一带,由秧歌﹑花鼓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最初由五个人演出,故名“五人戏”,后称“五音戏”。 | |
正音法 | zhèng yīn fǎ | 也叫“读音法”。共同语读音的规范。消除异读,确定每个字的读音。现代汉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 |
混音 | hùn yīn | 是音乐制作中的一个步骤,常常也会缩写成MIX。 是把多种来源的声音,整合至一个立体音轨或单音音轨中。 | |
讬音 | tuō yīn | 寄意于音声。 | |
破裂音 | pò liè yīn | 塞音的旧称。 | |
琶音 | pá yīn | 指一串和弦音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依次连续奏出,可视为分解和弦的一种。 | |
齿音 | chǐ yīn | 用舌面或舌尖抵住门牙或门牙附近发出的音。 用舌面或舌尖抵住门牙或门牙附近发出的音 | |
定音 | dìng yīn | 弦乐器的调音安排。 弦乐器的调音安排g d′ a′ e″是小提琴的通常定音 | |
确音 | què yīn | 确切的消息。 | |
鹊音 | què yīn | 可喜的消息。 | |
塞音 | sè yīn | 1.亦称“爆发音”。亦称“破裂音”。 2.气流通路紧闭然后突然开启而发出的辅音,如普通话语音的b﹑p﹑d﹑t﹑g﹑k。 发音时由于气流通路突然打开而发声的辅音,也叫“爆发音”,如英语中的 b、p、d、t、g、k等 | |
嗓音 | sǎng yīn | ㄙㄤˇ ㄧㄣ | 说话或歌唱的声音。 说话、唱歌等的声音嗓音甜美 |
翘舌音 | qiào shé yīn | 又名“捲舌音”。即舌尖后音。由舌尖向上翘起和硬腭前部相接触,使气流受阻而构成的一种辅音。如普通话声母zh、ch、sh、r。 | |
跫音 | qióng yīn | 足音。 | |
拍音 | pāi yīn | 物理学名词。指人耳所感觉到的由两个振动频率相近的声波所合成的强弱相间的声音。 | |
配音 | pèi yīn | 在电影摄制工作中,根据不同的拍摄条件和工艺要求,将未经现场录音所摄取的画面放映在银幕上,按照口型﹑动作和情节需要,配录对白﹑解说﹑音响效果和音乐,这些工作过程一般通称“配音”。译制影片时,用某种语言录音代替原片上的录音,也叫配音。 | |
纳音 | nà yīn | 古以五音(宫﹑商﹑角﹑征﹑羽)十二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相合为六十音,与六十甲子相配合,按金﹑火﹑木﹑水﹑土五行之序旋相为宫,称为纳音。参阅宋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一》﹑清钱大昕《纳音说》。 | |
男中音 | nán zhōng yīn | 介于男高音与男低音之间的男声。抒情男中音的音域与音色接近戏剧男高音。戏剧男中音的音色,在低声区与男低声相近。亦指男中音歌者。 | |
鸟音 | niǎo yīn | 《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赵岐 注:“鴃,博劳鸟也。”后以“鸟音”比喻难懂的语言。古多指四夷外国之语。 | |
男高音 | nán gāo yīn | 1.高音的男声。按音色特点,可分为抒情男高音﹑戏剧男高音等。 2.指男高音歌者。 | |
闹音音 | nào yīn yīn | 喧闹貌。 | |
挐音 | ná yīn | 桨声。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13-2024 风锐辞海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