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拼音 | 注音 | 意思解释 |
---|---|---|---|
贺辞 | hè cí | 1.亦作“贺词”。 2.表示祝贺的话。 | |
好辞 | hǎo cí | 动听的言辞;佳句;妙语。 | |
瑰辞 | guī cí | 见“瑰词”。 | |
鼓辞 | gǔ cí | 见“鼓词”。 | |
恒辞 | héng cí | 习用的语词。 | |
构辞 | gòu cí | 组织文辞。 | |
卦辞 | guà cí | 见〖彖辞〗(tuàncí)。 《易经》中说明各卦意义的文辞 | |
固辞 | gù cí | ㄍㄨˋ ㄘㄧˊ | 〈书〉坚决推辞:固辞不就。 |
嘏辞 | gǔ cí | 1.古代祭祀时,执事人(祝)为受祭者(尸)致福于主人之辞。 2.泛指祝福或祝寿之辞。 | |
高辞 | gāo cí | 见“高词”。 | |
服辞 | fú cí | 见“服词”。 | |
费辞 | fèi cí | 1.亦作“费词”。 2.多费言词;饶舌。 3.多馀的言词;废话。 | |
贰辞 | èr cí | 谓改变过去的话。 | |
敦辞 | dūn cí | 治词,措词。 | |
断辞 | duàn cí | 1.亦作“断词”。 2.《易》中决断吉凶之辞。 3.泛指决断吉凶的言辞。 4.今甲骨学家亦称殷墟卜辞中决定吉凶之辞为断辞。 | |
典辞 | diǎn cí | 典雅的文辞。 | |
二辞 | èr cí | 二话,指不同的意见。 | |
祷辞 | dǎo cí | 祷文。 | |
答辞 | dá cí | 1.亦作“答词”。 2.表示谢意或回答时所说的话。 | |
诞辞 | dàn cí | 荒诞不经之辞。 | |
出辞 | chū cí | 1.出外时辞行。 2.吐辞;说话。 | |
楚辞 | chǔ cí | 总集名。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注。原收录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西汉淮南小山等人的辞赋十六卷,后王逸补入己作一卷,成十七卷。主要作者为屈原。作品具有浓郁的楚地地方色彩和语言特征,富于抒情性。后世将此种文体称为“楚辞体”,因其中以屈原《离骚》一篇最著名,故又称为“骚体”。是与《 | |
朝辞 | cháo cí | 谓大臣外任﹐入朝叩辞帝王。 | |
成辞 | chéng cí | 现成的语言。 | |
长辞 | cháng cí | ㄔㄤˊ ㄘㄧˊ | 1.长别﹐永远离开。 2.死亡的婉辞。 |
昌辞 | chāng cí | 宏丽的文辞。 | |
才辞 | cái cí | 才气辞章。 | |
别辞 | bié cí | 诀别之辞。 | |
贬辞 | biǎn cí | ㄅㄧㄢˇ ㄘㄧˊ | 1.亦作“贬词”。 2.贬低﹑指责的话。亦指含有贬义的词。 |
陛辞 | bì cí | 1.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 2.面见皇帝辞官。 | |
卜辞 | bǔ cí | 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期﹑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 | |
禀辞 | bǐng cí | 旧指官员赴外地任所前﹐谒见长官请示辞行。 | |
被辞 | bèi cí | 配上歌辞。 | |
白纻辞 | bái zhù cí | 即白纻词。 | |
毕辞 | bì cí | 尽所欲言。 | |
陂辞 | bēi cí | 邪僻不正的言论。 | |
三笠辞 | sān lì cí | 日本人阿部仲麿,字三笠,奈良时代来唐,将归,作《望月歌》,世称《三笠辞》。 | |
色辞 | sè cí | 神态和言词。 | |
散辞 | sàn cí | 指移置句外的词语。 | |
伤辞 | shāng cí | 古时为相识者死亡而作的哀辞。 | |
慎辞 | shèn cí | 谓出言慎重。 | |
尚辞 | shàng cí | 1.崇尚言辞。 2.指重文辞。 | |
深辞 | shēn cí | 1.诚挚的言辞。 2.执意辞谢。 | |
饰辞 | shì cí | ㄕㄧˋ ㄘㄧˊ | 1.修饰言辞﹑文辞。 2.托辞掩饰。 3.指虚浮不实之辞。 |
恕辞 | shù cí | 开脱或原谅的言辞。 | |
矢辞 | shǐ cí | 见“矢词”。 | |
题辞 | tí cí | 1.文体名。标明全书要旨,并对作品表示赞许,进行评价或叙述读后感想。性质与序﹑跋相似,大都用韵文体裁,通常放在卷首。汉赵岐有《孟子题辞》。 2.为表示纪念或勉励而题写的文字。 3.泛指所写的诗文。 | |
诉辞 | sù cí | 诉状。 | |
素辞 | sù cí | 质朴的语言。 | |
颂辞 | sòng cí | ㄙㄨㄙˋ ㄘㄧˊ | 赞扬或祝贺的文词。 |
孙辞 | sūn cí | 1.谦逊的言辞。孙,通“逊”。 2.犹遁辞。故意掩饰本意或避开正题的话。孙,通“逊”。 | |
外辞 | wài cí | 1.泛指显豁之辞。 《穀梁传·隐公三年》:“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内壤。闕然不见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内辞也,或外辞也。”锺文烝 补注:“‘有’之疑为内辞,其辞最微……‘或’之疑为外辞,其辞较著。” | |
象辞 | xiàng cí | 《周易》解释卦象与爻象之辞。 | |
伪辞 | wěi cí | 虚假的言辞。 | |
托辞 | tuō cí | ㄊㄨㄛ ㄘㄧˊ | 1.借口。 2.指找借口。 3.推托之辞。 找借口予谓此反间也,否则托辞以逐客也。——文天祥《指南录.自序》托词谢绝 |
五辞 | wǔ cí | 1.亦作“五词”。 2.谓诉讼时原告被告双方的述词。《书.吕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孔颖达疏:“凡断狱者,必令囚之与证,两皆来至,囚证具备,取其言语……乃据辞定罪,与众狱官共听其辞,观其犯状,斟酌入罪,或入墨﹑劓,或入宫剕。”一说,犹言五听。孙星衍疏:“ | |
无愧辞 | wú kuì cí | 诚信而没有言不由衷的话。 | |
衔辞 | xián cí | 谓携带书信。 | |
习辞 | xí cí | 谓能言善辩,长于辞令。 | |
委辞 | wěi cí | 1.辞却。 2.犹致词。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13-2024 风锐辞海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